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溶血毒素是大多数鱼毒性赤潮藻类产生的一类毒素,被认为是引起鱼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给渔业养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其具体致毒机理与化学结构成分尚不是很清楚。本文以海洋卡盾藻香港株为原材料进行实验,研究了该藻在室内环境条件下的批培养技术及其溶血毒素的分离纯化。实验结果表明:(1)在选择接种密度与培养基的体积比为1%,10%,15%,20%,25%,50%进行最适起始密度培养实验中,除起始密度为50%的条件外,接种密度在1%~50%情况下均在第19天时达到最大密度,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室内批培养海洋卡盾藻选用15%~25%比例接种,作为起始批培养密度,可达到较好的效果。(2)在添加培养基时间实验中,海洋卡盾藻在第12d添加培养基培养过程中,细胞密度最大为1.11×104cells/mL,而第14天的最大值为1.31×104cells/mL,说明第14天添加培养基比较好。(3)培养基添加数量实验中,更新率为20%、30%、40%时,培养基体积增加得越多,藻细胞密度越大;当培养基更新率为50%时,细胞密度有所降低。故在第12天添加40%培养基藻细胞密度最适宜,且最大值为1.17×104cells/mL,说明更新率为40%培养基培养藻细胞密度较高。(4)在利用培养海洋卡盾藻的二次海水中,营养盐除亚硝酸盐外,硝酸盐、硝酸盐、铵盐、磷酸盐、硅酸盐数据均为二重海水比新鲜海水高,循环利用配制培养液,在对数末期藻细胞密度最大值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但海洋卡盾藻溶血活性有所变化,其中溶血百分数最大的为80%二重海水培养的藻,高达35.94%,说明营养盐浓度对藻细胞溶血活性有影响。(5)藻泥贮藏在4℃,-20℃,-80℃条件实验,4℃保存的藻泥用分析溶解缓冲液提取的毒素溶血活性在第7天左右开始降低;-20℃和-80℃提取的溶血活性几乎无变化,但-20℃下溶血活性不如-80℃高,故可采用加缓冲液在-80℃冰箱保存。(6)对海洋卡盾藻香港株进行溶血毒素化合物结构分析,应用多种手段分离纯化5种化合物,根据理化常数与不同的波谱表征手段鉴定了这这4种化合物,分别棕榈酸(Z-3),棕榈油酸(Z-4),十四烷酸(Z-6)3种脂肪酸类和谷甾醇(Z-1)。(7)对溶血毒素提取方法进行研究,并测其溶血活性,可知分析缓冲液提取的溶血活性较高,其次为甲醇提取,第三为水提醇沉法,最后为透析法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