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都要涉及从获取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分配、销售等过程,这种纵向产业链也被称为纵向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组织战略决策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协调各种纵向关系,而首当其冲的是如何选择纵向关系的合作模式。而经济学对企业间纵向关系的研究,是随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和被广泛应用后逐渐展开的。在传统产业组织范畴关于企业纵向关系的合作模式选择研究中,常常加以考虑的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主要为:成本收益分析、需求供给函数、市场及产业结构、企业竞争决策行为等。经济学家往往集中于分析单个企业或单个市场,以竞争均衡结果基准对垄断带来的效率和福利损失做评价,并应用此来分析纵向关系上的各企业在其市场上应用不同竞争策略导致的纵向关系合作模式的变化。这给理论成果带来一定的局限,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本文试图将整个纵向关系产业链看成一个整体,在合作博弈框架下对其稳定性进行探讨,而稳定性即反映了纵向关系的效率问题。而非合作博弈框架下对纵向关系合作效率的探讨则是沿着前人的思路进行的。本文将以纵向关系中的纵向一体化、纵向可拆分、纵向模块化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纵向可拆分侧重于分析纵向限制。论文从企业组织行为的合作观为重要出发点,旨在探讨纵向关系不同合作模式的选择问题及其稳定性和效率。本文包括导论在内共七章,各章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为导论,对问题的提出、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文章框架、研究思路与方法、文章可能的创新作了必要的交代。第二章对纵向一体化、纵向可拆分、纵向模块化的理论进行介绍,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存在的利弊进行了回顾和探讨。其次对纵向关系从纵向一体化到纵向可拆分、从纵向可拆分到纵向模块化的演变过程进行综述。以上为研究的推进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说明了纵向关系合作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分析视角辨析,解释了建立在合作博弈框架下将纵向关系中各节点的企业看成一个联盟,然后使用此框架分析其稳定性是否具有可行性。其次分析了应用非合作博弈来研究纵向关系合作效率的可行性。进而解释了纵向关系合作研究的两个评价标准,即稳定性和效率。最后对不同纵向关系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大体的比较,并对一些影响纵向关系合作的因素进行了阐释。第四章,在合作博弈的框架下基于稳定性视角来对其整个纵向关系产业链进行了分析。之所以选择合作博弈,目的在于要将纵向关系作为整体分析时的效率建立稳定性基准进行评价。本章将纵向关系的各方看作为一个联盟,考虑的是参与人之间如何组建不同的联盟(达成怎样的合作模式协议)以实现协议的目标。在合作博弈的框架下考虑了纵向关系的合作模式怎样形成,可以形成哪些纵向关系联盟,以及形成的联盟怎样分配总得益。首先,根据Baldwin & Clark的模块化理论及Merton的金融选择理论来探讨了纵向关系在由纵向一体化向纵向模块化的演变过程中,稳定性是增强的;其次,将能够促进稳定性收益分配方法——Shapley值分配法应用到纵向关系的各方分配中,发现在纵向关系所面临的市场结构存在双边垄断时,利用Shapley值法进行的收益分配改进,使得纵向可拆分和纵向模块化维持了和纵向一体化同样的福利水平的条件下,并能提高联盟的稳定性;最后,利用合作博弈中一对一的静态匹配方法及随机匹配模型对联盟稳定性进行探讨。由于纵向关系中对应的上下各方能进行很好的匹配才能有效合作,故应用一对一匹配方法说明了未参与到纵向关系的中介也起到重要作用,其与纵向关系是互促互进的,并伴随纵向关系的合作模式由纵向一体化到纵向可拆分再到纵向模块化的演变中,其也发生由经理人到中介再到专业型中介的变化。中介的参与且专业化程度使得纵向关系的各参与方趋向于完全竞争。随机匹配模型分析了纵向关系受监督成本和参与方的风险评估影响时,不同的合作模式在共存的情况下的优劣问题。当贴现因子δ很小即风险评估大时,各参与方倾向于选择纵向一体化。随着δ增加,各参与方倾向于选择纵向可拆分和纵向模块化的合作模式而非一体化,但是纵向模块化会带来更高的收益。第五章在非合作博弈的框架下基于效率视角来对纵向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是建立在传统分析理论的基础上从对纵向节点的单个市场的分析扩展到整个纵向关系的效率。在研究纵向关系节点的单个企业竞争策略的市场效应的基础上,当企业分别形成各自水平的市场结构时,其总和构成了能影响纵向关系合作模式的整体市场结构。在应用非合作博弈对纵向关系的合作效率进行评价时,我们选取了其中的四种情况,首先是基于新古典思想从外部性和市场势力的角度对研究目标进行了分析,其次是基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范式进行研究,最后基于管理学的战略选择对纵向关系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比较。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基于外部性理论的角度,随着纵向关系中的纵向节点面临的水平市场向竞争市场的演变,纵向一体化不再是最优的选择,纵向可拆分和纵向模块化随着市场的竞争程度而在不同程度上消除了“垂直外部性”,即避免了双重加价带来的市场扭曲和福利损失。第二,基于市场势力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对不同纵向合作模式的选择依赖于其所在水平市场上的市场势力大小。说明纵向一体化并不是总能增加企业的收益,当企业在一体化前就具有很强市场势力,则一体化会增加纵向关系中各企业的收益,否则,企业将选择纵向分离,并伴随市场化的程度来选择纵向可拆分或者纵向模块化的合作模式。第三,基于交易成本的角度,在对上下游都为垄断时的分析中加入了管理费用和契约成本,说明了传统的纵向一体化降低最终产品价格存在一定局限。第四,从市场策略出发,通过在2×2的寡头垄断模型中分析,发现随纵向关系从纵向一体化到纵向模块化的演变过程中,纵向模块化具有反纵向一体化策略效应的作用,在增加纵向关系中各企业效率的同时也会提高总社会福利。第六章通过银行卡产业纵向关系的分析实例来探讨了纵向关系合作的稳定性和效率问题。通过将银行卡产业中纵向关系中的各方(包括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发卡机构以及银行卡组织或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模式选择,发现银联的存在使得纵向一体化向纵向可拆分进行转化,大大提高了整个纵向关系产业的稳定性和效率。而由于纵向关系的各参与方所面临的水平市场逐渐形成专业化分工的模块化组织,于是纵向关系从存在银联限制的纵向可拆分合作形式向纵向模块化转变。由于众多模块化行业渗入到不同的纵向节点市场中,银联的垄断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打破。纵向模块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银联纵向限制的低效率,从而提升了银行卡产业纵向关系合作的稳定性和效率。第七章指出本文的基本结论及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