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在广泛利用前人对于郑玄及其经学著作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郑玄所谓"通学"做一点总体探讨,试图认清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实际位置,试图认清他刘于"六艺"的基本认识,试图认清他的"通学"到底"通"在哪里,试图认清他到底在何种程度上完成了"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齐"的任务.通过研究,笔者主要陈说以下几方面的论点:第一,郑玄这位经学大宗师对于"六艺"的基本认识实在是笼罩在神学气息下的,可现在有些人还在大谈所谓郑玄注经,"识断精审";第二,清末经学史家所谓汉代的经今古文学本来泾渭分明,自郑学出,今古文家法始乱,这实在是一个错误的认识;第三,郑玄通学无论就其产生原因还是具体内容都与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第四,郑玄实现"通"的方法确实与前辈学者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与他最终能实现"小统一"的相关度不容忽视;第五,郑玄经学最终以"礼"为骨干,这是否正是"先圣之元意",同样是思想史上值得注意的问题.其实,郑玄经学的真正"一统"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稍后的虞翻(164-233)、王粲(177-217)、王肃(195-256)等都开始了对郑玄经学的批评,尤以王肃驳郑的影响最大.从王肃晚年一直到南朝,经学领域一直存在所谓郑、王之争.后来除了《礼》学外,其它几经的学术地位基本被"南学"所取代,而"南学"基本就是王肃经学的后裔,如王弼《易》学、杜预《春秋左氏》学、伪孔《尚书》学,都有王学的影响在其中.《隋书·经籍志》日:"魏代王肃推引古学以难其义,王弼、杜预从而明之,自是古学稍立."清代《易》学家张惠言亦日:王弼注《易》,祖述肃说.丁晏则考定杜预注《左传》阿附肃说.陆德明说王注《尚书》与伪《孔传》"相类",则梅赜所传《孔氏古文书传》亦为肃学.对于郑、王之争这一在经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有必要做一点深入的研究,因此本书在最后特别对郑、王经注文字进行了比勘,并试图对这一事件做一点文化史的分析,以就教于方家.至于有的人在基本文献问题尚未搞清的前提下,就对郑、王之争做出论断,笔者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