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瓦尔特·本雅明是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早期重要代表学者之一。美国文学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将本雅明称为“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并将本雅明的性格上的种种不同寻常之处归结为他的土星气质。他被现实折磨,但又不失理想;他是“殉道者”,又是革命家。作为20世纪罕见的天才,本雅明学识渊博,掌握了政治、哲学、艺术、文学、建筑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作品至今都未完全出版;他的思维也极其多元化,他可以在街头邂逅真相,又会在书中探寻历史。但是,他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则是他的救赎思想。他一生都致力于拯救,在丢失传统、丢失灵韵的现代社会中积极探索转变不幸的契机。 首先,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的精神渊源是个人情结。本雅明救赎思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主观因素:从小到大弥撒亚思想的感染和本雅明的诗人情结。弥撒亚是犹太教中对救世主的称呼,是犹太人心中唯一、无形且永恒的上帝,他创造了人的形象,还会在末日审判时拯救人。犹太教是被动的宗教,所有人不管信不信教,只要行其善,都会被救赎主所眷顾。犹太教又是一种坚强的宗教,因为她要求信徒无论现实多么残酷,都要坚信救赎主从未抛弃过人类。正是在这种温柔好怜悯的宗教感染下,使得本雅明的学术思想中散发着普世的救赎观,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独树一帜。孤独、多变和幻想都是本雅明诗人性情的标签,“诗性思维的禀赋”使本雅明善于将孤立的事物结合起来思考,同时,这种思维方式又被称为“停滞辩证法”,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使他具有独特的联想力,可以去从不同事物中探寻救赎。 其次,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的基础是真理救赎。在对德国悲悼剧研究基础上产生的真理救赎是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的内核,所以,要想理解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必须把握其对德国悲悼剧的研究思想脉络。巴洛克戏剧有耶稣会剧、民间剧、教学剧和雅剧等,悲悼剧只是雅剧的一部分,雅剧还包括喜剧。此前,德国文学对巴洛克雅剧的评价很低,更不要说悲悼剧了,他们认为这种剧既不贴近市民,又没有很好传承经典,只是剧作家玩弄技巧的场所。但是,本雅明却将其看做揭示真理的标本,因为,在他眼里越特殊的事物,就越能表达概念,从而越容易接触理念,而德意志的巴洛克悲悼剧脱掉了德国文学传统,是一种自成一体的外来剧,这一种新的而又特殊的剧种成为那一时代艺术家和观众最坚实的意志产物。如果剧中的灾难和废墟代表了希望前的衰败,那么现实的拯救也诞生于没落之后;如果说悲剧的碎片化语言可以留住思想,那么现实的荒芜也可以实现永恒的回归。正因如此,他不时地会拿起寓言理论这个锐利的武器直指现代性状况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它也成为理解本雅明救赎思想的基础。 晟后,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的核心是审美救赎。以审美实现救赎是本雅明救赎思想的核心也是本论文最重要的章节,本雅明通过观察和研究现代人审美生活的变迁,指出了救赎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其实现方式。本章具体分三部分:一、消逝的灵韵与“新灵韵”,这部分主要研究复制技术的诞生使得现代艺术失去了灵韵却充斥着震惊,而这种打破幻境技术可以揭露世界;二、逝去的经验与“新经验”,这部分主要论述现代人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方式变了,这种表达方式失去了经验的传承而只给人以体验,而现代人在记忆和经验消逝的世界里过着一种“双重生活”;三、政治艺术化与艺术政治化,本雅明通过对波德莱尔作品的研读对法西斯及苏维埃艺术的考察,提出了要实现救赎必须走艺术政治化的道路。 在本雅明的整体思想理论中,他的救赎思想融入在他对悲剧的考察、对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反思、对灵韵与机械复制及人类经验的变迁的思考等许多理论观点当中。虽然时过境迁,但本雅明思想的超前性使得其理论仍然可以指导当今社会以致更远的将来。他预见的灾难,他寻求的道路,都成为我们在实践中不可多得的伟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