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经典性文献,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绎,后人已无从知晓原书旧貌,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众说纷纭甚至悬而未决的问题。所幸,我们得以借助出土文献来窥探《老子》原书之旧。马王堆帛书《老子》以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为老学研究的新进展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极大地推动了老学研究的进步。自1973年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出土,到现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老子》研究再掀高潮,研究作品层出不穷。有关帛书《老子》的研究,主要从版本校勘、结构讨论、价值评定几个方面进行。由于当时正值文革时期,研究内容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文革结束后直到八十年代,政治对学术的影响才慢慢弱化,帛书《老子》的研究开始步入正轨,之后受郭店《老子》的冲击,研究热度逐渐降低。1993年,郭店《老子》面世,出现了更古老的《老子》文本,学界重新考证《老子》的成书年代,“《老子》晚出说”不攻自破。同时,文字的释读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郭店《老子》只有今本的五分之二左右,结构也与今本迥异,由此,它与今本之间的关系,一度成为研究热点。郭店《老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对我们重新认识老子思想有很大帮助。借助竹简本,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先秦道家与儒家、法家等学派之间的关系。这诸多的热点问题,使得郭店《老子》的关注度居高不下,不仅高密度地召开了几次学术研讨会,而且校释著作频发,这些都是帛书《老子》研究不可比的。本文旨在对帛书本、竹简本《老子》出土后的的研究成果作一个总结,按时间先后排列,对其中达成的基本共识作综合论述,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专著和论文进行详尽的分析阐释,尽可能的把简帛《老子》研究的发展脉络整理清楚,以期更清晰地认识《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