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各民族地区怎样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确保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团结,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多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由中华民族母体一并孕育、滋养的成对观念体系,均以自身发展为对方发展提供补益和促进的彼此联结。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传承与保护,是丰富中华文化内涵、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和谐发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发展文化产业的互动机制,对实现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内蒙古作为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不同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的资源储备。2017年,内蒙古第十次党代会指出,要加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2019年,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内蒙古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文化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十四五”规划提出通过创建更加完备的现代化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对文化体制展开深层次的改革、推进文化市场的系统化建设工作、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等方式使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更加繁荣。虽然内蒙古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但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并不高,从全国范围来看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2019年内蒙古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全国各省分中位居23位,占GDP比重位居26位,基于此,研究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实践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运用民族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对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等综合研究,提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有效路径。本研究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一是对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同时对民族文化产业有关的学术性文献进行综述。二是对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概念定义,对文化经济理论、文化社会学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论进行阐述。三是对内蒙古民族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利用年鉴数据和统计数据分析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文旅类产业、创意类文化产业、演艺类文化产业、民族特色工艺品产业这四类民族特色最为突出的产业展开研究,运用本研究构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将内蒙古文化产业与国内其他地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四是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民族文化特点突出的典型企业进行深度调查,旨在了解企业发展困境,获取其对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五是在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脉络,探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与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机制。从意识形态、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民族认同等方面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构建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研究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与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制。六是提出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寻求如何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合理的产业结构,优质的文化产品供给可以有效赋能文化强国建设。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可以巩固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内蒙古来说,需要增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提高文化产业相关企业竞争力、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品牌和创意项目、实施区域合作战略、创新宣传方式、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等措施,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