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目前面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其潜在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如果不能及时抑制这种趋势,将会造成投资过热、通货膨胀甚至资产价格泡沫。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前车之鉴。
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最主要的手段。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发行央行票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快回笼多余的货币。而货币供应量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中介目标,即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然后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调整宏观经济运行,如固定资产投资、通货膨胀率等。但是由于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非常复杂,货币政策在实施传导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出现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是不是货币政策就没有效果,或者说应该怎样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针对流动性过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对解决当前货币政策实际面临的困境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的创新点首先是从理论角度分析流动性过剩问题,通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两大基本理论揭示流动性过剩的内在原因。其次是将当前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相结合,研究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通过预测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对新环境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进行研究,为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分析了流动性过剩、抑制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和出口企业的影响。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流动性过剩对经济运行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会间接影响到我国的出口,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长期来看也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调整贸易结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流动性过剩有直接的原因,例如外汇占款、我国的汇率制度以及商业银行体制等;也有深层的原因,即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和国内经济结构长期失衡;从理论角度来看,即货币需求的稳定性降低,并且货币的内生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然大大降低。经过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和经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较好,即央行可以通过货币乘数的预测来预测出适合经济总量的货币供应量,进而做出相应调整;但是,从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内外部原因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较差,即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越来越有限,导致调整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的作用减弱。同时,在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下,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等经济指标的相关性较弱,即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不能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所以,解决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一方面要考虑到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国内外因素,针对不同原因对国内政策、体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运用货币政策的时候,要考虑不同的环境背景下采用不同的中介目标,在流动性过剩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已经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以选择通货膨胀率等目标,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