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微博这一WEB2.0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媒介工具放置于传播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的理论视野中,与近年来社会影响较大的公共事件相结合,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阐释社会公共事件中微博舆论的真实面貌和影响机制,分析社会公共事件中微博话语在人们网络与现实生活中的表征,从而探讨社会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的规律与趋势,并提出建构传媒公共领域,建设彰显公民精神的和谐社会的构思与展望,为微博参与社会公共事件提供理论范本。首先,微博传播既是大众传播,也是人际传播,既向宏观公众传播信息,也在微观个体之间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在高速发展且传统与现代激烈博弈的中国,微博开放、共享、个性化的特征给大众以发声的权利,作为动态信息传播网络的微博因其独特的扩散结构被赋予了承载不同利益主体话语的可能。在一系列如温州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等社会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为公民进行“传播赋权”,让普通受众具有议程设置的权利,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生态发生了改变,并通过与社会行动的融合直接推动事件的发展。微博反映了社会现实,同时也体现了民意。其次,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也有诸多不足。参与者主动建构的模糊性使得微博信息被大量生产,造成了信息的碎片化,也造成了人们的信息迷航和信息疲劳。走向碎片化的信息及受众契合了后现代文化的特性,微博传播却因此有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硬伤。同时,社会现实与网络虚拟的分离也常常让人迷失。微博的草根性消解了规则与身份,微博的非理性带来了极化舆论和虚假信息的泛滥,人们在颠覆的快感中被推向群体无意识的狂欢,同时也被异化,造成了信息非正常和非理性的传播。此外,经济和政治权力对微博传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和制约力。微博迄今尚未探寻到合理有效的盈利模式,这使其不得不成为经济资本的附庸品;涉及一些敏感话题的社会公共事件的传播与讨论也会与有关部门的政策审核产生碰撞与冲突。最后,本文认为,通过良性的引导与发展,微博将使传媒公共领域的建构有机会成为现实。以中立、客观、权威为优势的传统媒体与微博的融合将更好地使社会公共事件的信息得到传播和阐释,微博上关于社会事件相对自由、深入的讨论以及全民参与更是满足了公共领域的内在要求。同时,政府各级机构现在也纷纷开通微博,权力机关对传媒公共领域的参与也使微博在官方层面上被赋予了合法性,成了一股推动社会公共事务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力量。作为微博时代的公众,则必须提高新媒体素养,培养思辨能力和公民精神,以进一步促进微博的良性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