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刚性钢框架-冷弯薄壁型钢填充复合墙板结构计算模型与抗震性能分析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解决能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大力推动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新型建筑结构形式和建造形式,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并随着“碳中和”与“新农村建设”概念的提出,装配式建筑日益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装配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装配式墙板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在传统冷弯薄壁型钢龙骨架内填筑轻聚合物填料而形成的一种新型预制冷弯薄壁型钢填充复合墙板,具有轻质高强、保温隔热、防火防震、工业化程度高等优点,常被应用于低、多层装配式建筑中。但因其适用高度和跨度的限制,难以应用于高层结构中。因此为推广冷弯薄壁型钢填充复合墙板在高层结构中的应用,且为进一步了解该冷弯薄壁型钢填充复合墙板作为抗侧力构件应用于高层结构中的抗震性能,本文将冷弯薄壁型钢填充复合墙板引入半刚性钢框架结构中,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现有相关计算理论,推导出半刚性钢框架–冷弯薄壁型钢填充复合墙板结构抗侧刚度、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通过与试验结果比较,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为该结构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2)基于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Pivot恢复力模型对4片冷弯薄壁型钢填充复合墙板进行简化分析,并推导出墙板P-Δ骨架曲线关系公式;引入转角弹簧单元对3个矩形钢管柱与H型钢梁单边高强螺栓连接节点进行简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半刚性钢框架–冷弯薄壁型钢填充复合墙板结构非线性简化分析模型。以滞回曲线、荷载–位移骨架曲线作为主要验证指标,验证了非线性简化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并为后续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奠定基础。(3)参考原型结构建立1个十层三跨半刚性空框架和3个以墙板布置方式为参数的半刚性钢框架-冷弯薄壁型钢填充复合墙板结构,利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考察了四类框架结构在8度区不同设防水准下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层间位移角等,获悉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4)基于结构性能抗震设计方法提出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指标,并采取能力谱方法对该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结果表明: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满足变形限值,有足够延性,能达到“防止倒塌”性能目标。
其他文献
沥青混合料是由集料、沥青和空隙组成的复合材料,其中集料占据混合料质量的90%以上。在外部荷载作用下,粗集料相互接触形成骨架结构,骨架承担着抵抗和传递外部荷载的作用,骨架结构的力学性能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抗变形能力。为了表征及评价沥青混合料骨架结构的形态学特征,进而分析其与混合料稳定性之间的关联,本文基于X-ray CT图像,借助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在完成真实集料三维重构的基础上,开发了集料三维接触
随着城市中车辆数量的增加,道路的负载变大,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交通拥堵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道路通行能力主要受交叉路口的影响,而路口通行能力受到现有红绿灯控制率的限制,仍然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因此,在现有信号灯的基础上针对城市系统中的大规模路口通行规律进行协同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基于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Multi-agent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理论对大规模路
沥青材料易在长时间的自然环境(温度、水分等)和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因疲劳损伤而产生开裂,降低其路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沥青材料能自我修复微裂缝并不断恢复其强度。但是,我国的道路工程设计过程中忽略了沥青材料的愈合能力,高估了沥青材料的力学性能退化,提高了道路养护成本。因此,准确理解沥青愈合行为与机理,预测不同沥青材料愈合速率及潜力以及开发沥青再生剂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结合使用
随着智能铺装路面技术的发展,含发热电缆沥青路面由于具有能源清洁与加热效果佳的优点,已经广泛的用于道路融冰雪,而层间失稳是其最典型的一种破坏类型,含发热电缆沥青路面由于具有温度加热特征,温度对层间稳定性的影响直接影响其服役寿命。本文针对含发热电缆沥青路面的层间温度稳定性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基于在中国辽宁省,修建了一条电加热路面试验路的建设经验,设计了含发热电缆沥青路面复合结构(30cm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提高,大量行人广泛行走于各大商场、步行街、人行横道和演唱会现场等公共场合,这将给行人公共基础设施设计和公共交通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同时,一些紧急情况下的踩踏事故时有发生,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时常受到威胁。所以,行人交通安全已经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话题。此外,行人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所以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通过计算机建模和观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相比较于土质边坡,岩质边坡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山区公路、铁路和矿山等建设中更是频繁出现。岩质边坡的组成比较复杂,因此目前对岩质边坡的了解还处在一定的认识阶段,有关它的研究理论并没有非常成熟。本文在极限分析的框架下,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对二维和三维岩质边坡的抗震稳定性以及考虑抗拉强度折减后的三维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研究,重点使用了拟动力方法来计算地震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区内一些老旧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使用需要,大范围的拆除重建不符合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随之出现了一种适用性和经济型较好的解决办法,即在既有混凝土框架上采用钢结构加层。由于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的阻尼比不同、抗侧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何解决两种结构阻尼比的差异,选择钢结构加层型式,应用屈曲约束支撑控制鞭梢效应,确保两种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持良好的抗震性
随着中国人口和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长,行人和机动车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不管是在交叉口还是在路段行人过街处,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会导致交通拥堵,还会引发事故,严重影响行人和机动车的通行安全和效率,因此如何保障交通参与者中的行人和驾驶员群体的安全和通行效率是交通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论文在此基础上,以路段行人过街行为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行人过街交通特性,并通过构建行人与机动车交互仿真模型,对行人过街设施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是一种新型组合结构,具有结构受力合理、预应力损失较小、自重较轻等多项优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剪力连接件和内衬混凝土作为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的关键构件,对桥梁的受力性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有向更大跨径发展的趋势,有必要对桥梁关键构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角钢连接件和内衬混凝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试验和有限元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两者的抗剪
红层风化残积土力学性质较差,作路基填料易导致路基塌陷、翻浆唧泥等现象。为改善红层残积土的不良工程性质,本文依据水泥、钛石膏两种材料的特殊工程性质,提出采用水泥改良红层残积土,并添加钛石膏作水泥缓凝剂,以改善其工程特性,其中,外加剂总掺量选用10%和15%两个比例,制样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测量其强度性能,并对破坏后试样进行扫描电镜、压汞等各项微观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发现当水泥配比为6%时,改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