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手指脱套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修复至今仍为临床上的一个难题,修复方法甚多,但目前尚没有一种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该实验通过选取临床上合适的患者,分组实施临床常用的腹部皮管修复术及改良后的腹部皮管修复术,通过观察术后皮瓣的血运、手指感觉功能恢复等情况,来评价两种术式的优劣,从而为临床治疗手指脱套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单指皮肤脱套伤患者10例。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5例。对照组:以传统的手术方式进行手术。在局麻下伤指予以彻底清创,伴余处损伤者予以同时修复,使患指的伤口近缘为血运完全正常的健康组织。设计腹部皮瓣的长宽比例适合后,在同侧锁骨中线与脐水平线交点处作为皮瓣切取处,“U”形切取皮瓣,皮瓣的轴线应于患手摆放位置相适应。根据患者腹部皮肤的厚度,决定深筋膜的保留与否。手指创面及腹部皮瓣充分止血,全层缝合皮管及供区,将患指插入皮管,缝合皮管与受区的皮肤。术后用纱布将患指适当托起,将患肢与躯干固定,使皮管的蒂部不皱折。术后2周行夹管训练,术后4周行皮瓣断蒂手术。于术后1、2、3、7、14天及断蒂术后1、2、3、7、14、30天,观察皮瓣血运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断蒂术后2、4、6、8月,对伤指的感觉功能进行评定。实验组:以改良的手术方式进行手术。清创完成后,在同侧锁骨中线与脐水平线交点处作为皮瓣切取处,垂直伤指摆放方向做长约5cm“—”形切口,顺手指摆放方向分离皮下组织至足够长宽比例,用弹簧剪刀剔除真皮下脂肪颗粒,保留真皮下毛细血管网,形成一袋装皮瓣,术中注意止血,游离完毕后,将伤指置于皮瓣下,将手指提起,经皮瓣于手指掌面做2~3针褥式缝合,相邻2针间距为2.0cm左右,形成腹部皮肤环形包裹伤指,皮瓣蒂部三面于腹部相连。缝合皮管与受区的皮肤,皮管两侧蒂部多余的皮肤适当回放后与腹部切口缝合。余处理与对照组相同。?结果:应用2种腹部皮瓣修复单指皮肤脱套伤10例,手术后皮瓣血运正常,均成活,未出现皮瓣远端坏死现象。皮瓣在一期手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对照组尤明显,术后伤口均有不同程度的渗出,无感染迹象,1周后渗出渐少或消失。伤口缝线于术后2周拆除。对照组在一期手术2周后有1例出现皮瓣蒂部皮肤溃破,断蒂后经修整,指端及腹部伤口均一期愈合。通过一期手术后1、2、3、7、14天及断蒂术后1、2、3、7、14、30天对两组皮瓣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的比较,实验组皮瓣在两次手术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较短(p<0.05)。皮瓣断蒂术后2、4、6、8月,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提出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评价标准进行评定。2组患者伤指感觉功能在断蒂术后2月均未见明显恢复,即处于神经单一分布区域感觉完全丧失状态(S0);术后4个月时对照组2例感觉恢复至S1级,3例恢复至S2级,实验组均为S2级;6个月时对照组感觉恢复至S2级,实验组1例仍为S2级,4例恢复至S3级;8个月时对照组感觉恢复至S3级,实验组2例为S3级,3例恢复至S3+级。结论:改良的腹部皮管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腹部皮肤的完整性,增加了皮瓣蒂部的宽度,有利于和手指创面早期有效地重新建立血液循环;减少了皮瓣的厚度,术后手指外观好,无需修薄,避免了因手指臃肿造成关节活动不到位;真皮层的直接暴露,有利于神经纤维伸入其中的神经感受器,有利于伤指感觉的提早恢复。相对于传统腹部皮管而言,该术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