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中药饮片打粉(简称“打粉中药”)的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和科学监管提供数据和依据,以保障“打粉中药”的疗效和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将代表性药学专著《本草纲目》中以粉末形式入药单方的功效、适应症等与《中国药典》(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指《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对应中药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其用法、制法及内容组成等,了解传统粉末用药特点;采用临床用药调研的方式,以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四川省部分地区临床应用的“打粉中药”为调查对象,比较当前临床用药与传统粉末用药异同,分析当前“打粉中药”所存在的问题,为“打粉中药”的发展提出建议;采用SWOT分析法,将传统粉末用药及当前其他类型中药饮片与“打粉中药”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各自在内部现状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上所具备的优势或潜能,并为“打粉中药”的监管提出建议。结果:将《本草纲目》中收集的100味以粉末形式入药的中药与临床用药调研所得的45味“打粉中药”按功效分类,《本草纲目》中以清热药(15%)、补虚药(14%)为主,临床用药以补虚药为主(42.2%)。《本草纲目》中收集的粉末中药与药典的功能(功效)与主治有差异。《本草纲目》中收集的以粉末形式入药的中药仅有21味在药典中有相关粉末入药的描述,同为粉末入药,在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的描述上有所不同。《本草纲目》粉末单方原文与临床用药的标签均对适应症进行了描述,前者均描述粉末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大部分单方(98.4%)描述了服用剂量,部分单方(22.8%)描述了服用时间或日服用量,少数单方(9.8%)描述了服药疗程,但绝大多数单方(97.6%)未描述用药禁忌,且所有的单方均未描述有效期或保质期;临床用药均标注了有效期、用法用量(包括服用方法、剂量及日服用次数),部分(29.7%)标注了用药禁忌,但未标注粉末制备方法及用药疗程。临床用药标签标注执行标准为药典的品种,存在标注内容与标准有差异的情况;临床用药均标注了规格、产地信息,大部分(97.7%)标注了包装规格,少数(2.9%)未标注原料药产地信息;标注的企业资质信息有生产许可证(98.9%)、GMP证书(24.6%)、生产批复文号(11.4%)、川有机证及川绿证(8.0%)、卫生许可证(1.7%);通过SWOT分析,建议应用SO(优势机遇)策略,采用“政企研合作模式”,充分把握市场需求的优势,借助丰富中药材资源等有利条件,开展临床应用及质量控制等研究工作。结论:当前临床使用的“打粉中药”在功效、用法等方面与《本草纲目》中粉末形式入药有较大差异,《本草纲目》中的粉末用药对当前“打粉中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建议以政府、企业、研发单位的合作的方式,加强“打粉中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特别是质量控制研究,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