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硕士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中西医角度进行文献综述。综述一为贝伐珠单抗相关心血管事件的研究进展,阐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贝伐珠单抗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情况,并依据现有的相关研究(如临床试验、meta分析等)对贝伐珠单抗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综述二为肿瘤血管生成的中医相关进展,现阶段关于贝伐珠单抗或其他抗肿瘤血管生成类药物的中医研究较少,中医认识尚不明确,笔者基于西医研究进展及中医典籍记载,将现代中医学者关于肿瘤血管生成理论及治疗的认识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包括两个试验。试验一:长期应用贝伐珠单抗治疗恶性肿瘤引起心血管相关事件的回顾性研究。背景:随着抗肿瘤治疗的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期逐渐延长,但与此同时,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事件逐渐显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导致更改肿瘤治疗方案甚至死亡。贝伐珠单抗为常用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临床应用广泛,随着疗效的提升,贝伐珠单抗的使用周期逐渐延长,长期应用贝伐珠单抗的安全性受到关注,但目前尚无长期应用贝伐珠单抗相关心血管事件的研究,临床发病情况不明。目的:明确长期应用贝伐珠单抗患者心血管相关事件(高血压、静脉血栓栓塞、动脉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安全应用贝伐单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调查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中日友好医院应用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长期应用贝伐珠单抗患者资料,将患者基本资料、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诊断治疗情况、贝伐珠单抗使用情况、相关检查结果(血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梗四项、凝血功能等)进行整理,并通过病例追踪及电话随访等方式获得心血管相关事件的发生情况。通过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计算长期应用贝伐珠单抗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共纳入1 16例患者,长期应用贝伐珠单抗治疗后高血压发生率为19.8%,重度高血压发生率为3.4%,心力衰竭发生率为0.9%。长期应用贝伐珠单抗治疗后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率为3.4%,动脉血栓事件发生率为6.0%,心肌梗死发生率为3.4%。结论:长期应用贝伐珠单抗患者心血管相关事件的发生率与现有研究数据基本相符,仅1例患者长期应用贝伐珠单抗治疗后出现心肌梗死去世,其余患者无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为长期安全应用贝伐珠单抗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依据。试验二:贝伐珠单抗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情况的前瞻性临床观察。背景:贝伐珠单抗的临床应用广泛,但现阶段关于贝伐珠单抗或其他抗肿瘤血管生成类药物的中医研究较少,中医认识尚不明确。目的:探究应用贝伐珠单抗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型情况,为中医药辅助治疗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的癌症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前瞻性入组患者,详细记录患者基本资料、症状表现、舌象、脉象及中医证型情况,并对患者舌象进行拍照。入组患者初次使用贝伐珠单抗前的资料为基线情况,此后随访患者贝伐珠单抗治疗后症状、舌象、脉象及中医证型情况,研究截至2020年1月20日。将所有数据收集录入Excel表并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17例,其中贝伐珠单抗治疗1周期后患者17例,贝伐珠单抗治疗2周期后患者9例。①症状:贝伐珠单抗治疗前患者症状以咳嗽、咳痰、胸闷气短、面色萎黄、口唇紫暗、心慌、睡眠差、口干、口苦、声音嘶哑为主,贝伐珠单抗治疗1周期后患者咳痰、面色萎黄、睡眠差、口苦较前减少,心慌、痰中带血和腹泻较前增加。贝伐珠单抗治疗2周期后患者咳嗽、咳痰、胸闷气短、面色萎黄、口唇紫暗、睡眠差较前减少,口干、痰中带血,牙龈出血和腹泻较前增加。②证型:贝伐珠单抗治疗前中医证型以脾虚痰湿证和气滞血瘀证为主,治疗后中医证型以脾虚痰湿证和气滞血瘀证为主,贝伐珠单抗治疗2周期后与治疗前相比脾虚痰湿证和气滞血瘀证较前减少,肾阳亏虚证和阴虚内热证较前增加。结论:贝伐珠单抗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均以脾虚痰湿证和气滞血瘀证为主,但贝伐珠单抗治疗2周期后与治疗前相比脾虚痰湿证和气滞血瘀证较前减少,且治疗后患者暗红舌、有瘀斑较前减少并出现出血症状(痰中带血、牙龈出血)。既往研究显示化疗后患者血瘀证明显增加,但本研究纳入的患者80%以上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患者,治疗后血瘀表现较前减少,可能与贝伐珠单抗的使用相关。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有待大样本、长时间随访的临床研究提供更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