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类病毒基因多样性分析及其侵染性克隆的构建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hizunb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病毒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病原物。葡萄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2006年我国葡萄产量和栽培面积分居世界第4位和第5位.现已经证明它可以被5种类病毒侵染:啤酒花矮化类病毒(Hop stunt viroid ,简称HSVd),澳大利亚葡萄类病毒(Australian grapevine viroid,简称AGVd),柑橘裂皮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简称CEVd),葡萄黄痘类病毒-1(Grapevine yellow speckle viroid-1,简称GYSVd-1)和葡萄黄痘类病毒-2(Grapevine yellow speckle viroid-2,简称GYSVd-2)。其中澳大利亚葡萄类病毒(AGVd)是由多种类病毒通过广泛重组产生的一个重组体,是研究类病毒进化、重组的典型材料,但在葡萄上的致病性尚未明确。目前世界上只有澳大利亚,突尼斯及中国报道过此类病毒。GYSVd-2能单独引起葡萄黄痘病,导致葡萄的品质和产量下降,由于其低侵染性,关于GYSVd-2的报道较少,目前世界上只有澳大利亚和中国两个国家报道过。因此,对它们的研究对于今后指导类病毒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以及生产实践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从葡萄上鉴定并分离AGVd、GYSVd-2,克隆、测序后利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比较,分析其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为研究类病毒的起源、进化、重组及致病机制打下基础,同时为研究类病毒的传播流行规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采自北京、沈阳、新疆和福建等省市的的89个葡萄样品中的AGVd及GYSVd-2的带毒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在北京样品(品种为井川、早玉)及新疆样品(品种为无核白)中检测到AGVd;(2)在北京样品(品种为黑奥林、早玉)及新疆样品(品种为无核白)中检测到GYSVd-2。其余样品中未检测到这两种类病毒。设计AGVd,GYSVd-2的特异引物,对检测阳性的葡萄样品的RNA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AGVd、GYSVd-2序列变异较小,每一个品种的类病毒分离物都表现出准种特性。(2)相对于国外的分离物,中国地区的分离物呈现出其独特的碱基变化,这些变化多分布于保守区之外的致病区(P)和可变区(V);进化距离和二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变异的序列碱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其二级结构,这是否与类病毒的致病性有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3)对GenBank中已报道的GYSVd序列及本文获得的GYSVd-2序列进行比较,发现一种新的类病毒(暂命名为CGVd),CGVd序列与GYSVd-1、GYSVd-2同源性均小于90%,根据CGVd的分子特征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分类基准,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新种归入苹果绣果类病毒属,并建议命名为葡萄黄痘类病毒-3(Grapevine yellow speckle viroid-3,简称GYSVd-3)。本研究获得并登录了123条AGVd、37条GYSVd-2的全序列,极大的丰富了GenBank中葡萄类病毒的序列信息量。此外,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本研究还成功构建了AGVd与HSVd的侵染性克隆,为进一步研究AGVd与HSVd交叉保护机理打及其致病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课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數学文化素质的培养。这样,数学文化与数学史教育在数学课堂上就体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了。在课堂上,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技能方法、数学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数学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古今中外的数学文化知识。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花粉表面蛋白质参与花粉与柱头的识别,在植物繁殖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拟南芥为研究对象,将其它物种的花粉表面蛋白质平移到拟南芥中,分别运用三种生物信息学方法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