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两国在转型时期的国际收支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jqwertyui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华民族和日尔曼民族是当今世界上两上最富有智慧的民族,这两个民族都是在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与世界经济完全隔离的历史条件下开始其经济体制转型和实行对外开放的.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经济转型之前实行的战时管制经济,如果完全抛开政治因素,这种经济制度运行机制与计划经济几乎没有本质的区别.三、市场经济体制从本质上讲就是货币经济.四、联邦德国通过建立健全包括中央银行、金融监督局、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在内的完整的金融体系,同时又通过颁布《资本市场促进法》,大力促进资本市场的发育,这就为货币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形成能力的提高,又保障了货币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行.五、联邦德国完全实行对外开放,是在美国占领军当局的压力和马歇尔计划的利诱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六、高度独立的德国中央银行的坚定地捍卫了货币的稳定性,对实现联邦德国经济的对内、对外均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七、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从计划价格向价格双轨制转变和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七、在改革的前期阶段,由于对货币政策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把货币政策不正确地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政策,而不是秩序经济政策,使中国经济交替出现通货膨胀—市场疲软的恶性循环状况.八、通过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我们注意到: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形成的资本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比例较小,但在中国加入WTO后外资的贡献比例将有所扩大.九、德国银行体制有两大特点:独立的中央银行和全功能的商业银行.十、稳定货币、保持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开放性的经济体制、对外经济自由化政策是联邦德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均衡的政策支柱.
其他文献
该文正文由4章10节组成.第一章分三节.先对国际储备、外汇储备和国际清偿力三个概念进行解释和比较,对国际储备需求的缘由和构成进行介绍,然后,对现有储备需求理论进行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