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环境行为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的建构(如计划行为理论,价值-信念-规范模型,环境素养论等),还是基于实地调查的经验研究(如环境行为的性别差异、年龄分层等)——呈现增长趋势。国外学者在对环境关心和环境行为的讨论中,部分研究发现父母身份对环境关心和环境行为产生差异性影响,有孩子的女性群体相对于没有孩子的女性群体以及有孩子的男性群体更为关心环境问题;也有研究认为,父母身份对环境行为没有影响。而国内相关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母亲群体与父亲群体以及非母亲的女性群体之间在环境行为方面的差异,并着重探讨了影响母亲环境行为的因素。研究发现:母亲群体与父亲群体在私人领域环境行为上的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公共领域环境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母亲群体实施更少的公共领域环境行为;无论是在私人领域还是公共领域环境行为方面,母亲群体与非母亲的女性群体都存在显著差异,母亲群体环境行为平均得分显著低于非母亲群体。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媒体使用频率对母亲的公私领域环境行为都存在显著影响,并且具有较强解释力;除此之外,母亲的私人领域环境行为还受到受教育程度、传统性别意识以及环境知识的显著影响;而母亲的收入、工作状况、环境问题严重性感知以及社会交往密度对其公共领域环境行为的实施存在显著性影响。基于研究结果,笔者发现,中国母亲群体的总体环保参与率较低。与父亲以及非母亲群体对比,母亲的环境行为并未表现得更加积极。但这一结论并不足以推翻“母性品格”假设,因为母亲环境行为的实施受到了复杂因素的影响,诸如意识层面——有限的知识水平,客观层面——经济能力不足、时空可支配度和媒体使用率低、社会资源欠缺,以及文化层面——传统性别意识的共同制约。母亲群体参与环保是推动全社会环保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对母亲群体的环境知识宣教,充分利用媒体在环保教育和环境信息传达中的作用,激发其“亲环境”意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消费生活的倡导有重要促进作用。此外,也可间接起到培养小孩环保意识的作用,从而促进全民族环境意识提高以及环境行为的改善。另外,打破传统性别观念,鼓励母亲走出家庭,参与环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