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商业预付卡监管法律制度为脉络、以预收资金保障为视角,进行中日预付卡法律监管制度的比较研究,共含四章内容。第一章论述预付卡监管的基础法律问题,通过分析中日现行预付卡监管法律法规中对于预付卡的定义可知,相比我国没有整体商业预付卡定义,日本对预付卡的定义全面且更加细致。两国对预付卡的主要分类方式一致,分为单用途预付卡(即日本的自家型预付式支付手段)和多用途预付卡(即日本的第三者型预付式支付手段)。但日本较为重视根据信息存储的介质将卡片分类这一分类方式,这在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已成为全球热点的当下颇具启发。随后本章探讨了预付卡内资金及预付卡交易的法律属性,对预付卡内资金属于债权、无主财产以及独立的信托财产等观点展开讨论、对于预付卡交易的法律属性中日的代表性学说展开论述。最后梳理了预付卡自建国起在我国法律定位中的转变及现行监管体系的搭建过程。第二章是商业预付卡法律监管的行政主体,我国是人民银行监管多用途预付卡、商务部监管单用途预付卡。由于各地分别负责将商务部的单用途预付卡管理办法落实本地而导致各地在预付卡监管上立法水平不一、规定不同,商务部也难以统一监管。预付卡纠纷涉及的多个部门又带来行政主体不明、权责不清的问题。与我国分开监管两类预付卡不同,日本金融行业采取混业监管因而对商业预付卡采取的也是合并监管模式,监管主体上从金融厅到全国各地十一个大区财务局到下一级的财务事务所、再下沉一级的理财课,从上到下层层负责预付卡相关监管事宜。即日本按照全国一致的法律由金融厅占据监管的主导地位。第三章是商业预付卡法律监管的行政相对人,主要论述预付卡发行中的商家,包括多用途预付卡的支付机构、特约商户和单用途预付卡中的发卡商家。首先我国对于应受到监管的单用途预付卡的行业限定过于狭窄,体育文化旅游业等行业的单用途预付卡发行商家未能承担起行政相对人的职责。多用途预付卡中对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是较为严苛的,发卡机构可监督特约商户,央行也可对特约商户直接监管。日本同样对多用途(第三者型)预付卡发卡企业进行严格的前置审查,但在资产额等审查标准上分情况梯度设计,相对更灵活。单用途预付卡的备案困难则是普遍存在于中日两国的监管难题。本章的最后落脚于行政相对人的预付资金监管义务,进行了免除资金存管义务的行政相对人这一问题的中日比较以及说明了日本针对单用途预付卡发卡企业关联公司的识别。日本这一规定不拘泥于形式上的申报而是将相关的发卡企业合并为同一发卡主体进行资金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卡企业利用关联公司逃避监管、转移资金等行为。第四章是商业预付卡内预收资金的保障手段。虽然收取存管资金的比例及具体方案不同,但对于预付卡内预收资金余额中国两国都规定了相关的资金保障措施。我国单用途预付卡中除了资金存管之外,商务部的“保证保险、银行保函”和上海市的“采取履约保证保险”是可以替代的选择,但上海市仅针对保证保险有规定,未有银行保函的操作规制。多用途预付卡中预收资金余额的保障手段主要是备付金存管及风险准备金制度。日本的三种资产保障手段,分别是供托所的供托、与金融机关缔结履行保证金保全契约、与信托公司等签订履行保证金信托契约。比较而言,资金存管(即日本的供托)措施中,日本可以用安全等级高的国债等债券予以冲抵资金,存管方式上相对更多元化。另一重点则是日本实行的存管资金信托这一保障手段,其借助信托的独特优势有助于保障卡内的预付资金。同时日本建立起了后续将保证金退赔消费者的负责机构及操作流程。整体而言,在预收资金保障的视角下通过与日本相对更成熟的预付卡法律监管制度做比较研究,对我国完善预付卡相关规定的空白点、解决预付卡法律监管中的部分难题以及积极寻求多元化的履约担保模式等方面都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