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孝道是中华民族自古推崇并至今遵奉的一项重要伦理道德规范,也是文化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孝道的内涵及其认知结构存在着不同的变化。已有众多研究从主客观角度出发探究当今社会孝道的影响因素。但尚未有研究探讨子女性别间的差异对个体孝亲带来的影响。关系论主张将“多重关系中的个人”和“特定关系中的人们”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单位。根据这一理论,再结合孝道存在的特定环境——家庭,就很容易将行孝的主体,也就是中年人,及其所处的多重关系寻找出来。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既是其子女的父母,又是其父母的孩子。所以,本研究基于我国现有的家庭养老的“反馈模式”,从关系论的角度出发,将处于双重亲子关系中的中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子女性别对其孝亲的影响。同时,本研究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用“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之中分别具有“生男孩”和“生女孩”之意的“璋”、“瓦”二字组成“璋瓦启动”,来指代家庭中孩子的性别对个体在孝敬双亲方面带来的不同影响。本研究的理论部分对孝道的历史演变、心理学内涵、影响因素和以往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归纳和概括,并对启动效应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本研究的实验部分包括三个研究,研究一通过测量中年人对父母和配偶父母的孝道情感、亲密程度、资源分配以及重要性排序,探究子代性别对个体外显孝亲差异的影响;研究二通过EAST程序,探究中年人对不同亲属词的内隐态度,从而了解子代性别对个体内隐孝亲差异的影响;研究三通过启动实验,研究大学生在不同的子代性别启动条件下的孝亲差异,从而可以消除社会赞许性等干扰因素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子代为女儿,个体在内隐水平上对母系文化系统的评价比对父系文化系统的评价更加积极。(2)子代为儿子,个体愿意分配给父系文化系统的资源多于母系文化系统。(3)子代性别与个体性别不一致时比一致时,个体愿意分配给配偶父母更多的资源。(4)子代性别与个体性别一致时比不一致时,个体对双方父母的评价更加积极,与双方父母的亲密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