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自卑、偏执、抑郁、情绪失调等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对在校53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性别、学科、年级、属地、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一是大学生的挫折应对方式因不同性别、年级、属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而呈现显著的差异。二是不同性别、学科、年级、属地、家庭经济状况等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和心理状况检出率明显上升;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因性别、学科、年级、属地、家庭经济状况等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异。(2)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偏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统计结果表明,超过1/3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23.8%的存在轻中度心理问题;8.7%的存在中重度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性别、学科、年级、属地、家庭经济状况等特征的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各因子躯体化、焦虑、强迫症、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对、恐怖及其它与挫折应对方式显著相关。大学生的挫折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知在a=0.05水平上。从性别来看,在积极应对方式方面,男生比女生容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从年级来看,高年级比低年级更容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从学科来看,理科生比文科生容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从属地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容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从家庭经济状况来看,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比家庭经济状况差的更容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在消极应对方式上,女生比男生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文科生比理科生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差的比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最后,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如何提高和改善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理性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适;加强心理咨询队伍专业化的培养,改善挫折应对方式;创造激发大学生抗挫折的外部环境;加强体育锻炼,改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