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身作为时下热点话题,持续引领着潮流,日常参与健身的人群日益扩大,他们以各种方式强健体魄,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而将国外优秀的健身知识、理论介绍到国内,对促进我国国民全面发展、丰富健身行业内涵,推动经济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翻译实践的源文本节选自Roger Hall所著的《Tabata Workout Handbook》一书。该书由企鹅兰登书屋的合作出版社——现澳大利亚出版社Hatherleigh于2015年10月发行,详细阐述了由日本著名生理学家田畑泉(Izumi Tabata)首创的一种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法——Tabata训练法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为广大健身群体提供了具体、有效的健身方法,并附自我评估表,呈现出一套套科学、完整、灵活的健身方案。由于涉及健身这一专业领域,该语料术语及固定搭配较多,致使译者在译前需查阅大量的健身乃至体育类文本,积累足够多的健身常用语,耗费成倍的时间、精力去填补已有知识体系的空白,这无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此外,该语料遣词造句简练平实,并且牵涉健康与运动安全,译文既要符合健身用语规范,又要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言语习惯,译者需要在直译与逻辑重构上做好平衡。因此,翻译该语料不仅极其考验译者对原文本的深度理解,还考验其对母语的操控能力。翻译模因论由Andrew Chesterman在其著作《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系统提出。模因是指模仿前事物的特点而创造出的传播模型,具有可复制性。Chesterman在汲取Toury翻译规范理论的营养后,将模因划分为价值模因、策略模因与规范模因。针对此次翻译实践,译者遵循对译文高度负责的原则,反复斟酌国内外许多优秀翻译理论的适用度,发现翻译模因论与之有诸多契合之处,例如,积累术语、了解读者阅读习惯与对译入语文本的期待等即为打造模因库的过程,将现有的中文术语借用到译文中则是复制因子的手段之一,而逻辑重构则相当于创造新的模因母体。据此,译者在译前构建模因库,其中涵盖健身常用语及各类价值、期待与规范因子,译中复制已有强势因子,创造适用因子,优化译文,译后整理实践经验,并反思、总结所遇到过的问题。本报告从上述三大模因类别出发,结合翻译实践中的典型译例,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就价值角度而言,翻译该语料有一定的应用及研究意义,于社会有显著好处;第二,从翻译方法与策略上来看,该语料为实用文本,译文应多直译,并结合逻辑重构这一方法梳理意群,帮助读者了解肌肉发力点与动作标准,主要体现语言的概念功能及人际功能;第三,针对规范方面,需要译者摸透译文接受对象的期待,在恪守约定俗成的条律与健身行业用语规范等前提下,灵活转换表达方式,提高译文接受度;第四,以上三类模因存在交叉点,故翻译时可合联合复制,且译者可在必要时创造出新的强势模因,达成交出满足期待、契合规范的译文这一目的。本报告是翻译模因论在健身文本翻译实践中的一次尝试,研究内容本身仍存在诸多缺陷,但译者收获颇丰,希望有兴趣翻译和研究此类文本的读者能从中借鉴一二,同时也希望健身爱好者能因此拓宽视野并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