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实施的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措施至2014年的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可采伐资源日趋枯竭,直接影响了木材加工制造业等下游产业,加上其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致使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出现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受阻。因此,明确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的内涵,全面综合的了解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变化特点,明确各林业管理局之间的差异,挖掘制约接替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探寻未来发展方向,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发展接替产业、实现产业转型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相关研究成果与理论进行梳理,确定研究范围即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及所辖的伊春、牡丹江、松花江与合江四个林业管理局,基于接替产业的概念与林区接替产业相关研究成果等,明确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的概念与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养殖业、森林食品、北药开发、工业与旅游服务业,为下文的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木材生产产业生命周期识别相结合,明确发展接替产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利用产值对接替产业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并通过对发展接替产业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达到基本了解接替产业的发展概况的目的。再次,构建了包括产业规模、产业发展状态、产业联系三个子系统的接替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介绍了本文涉及到的模型,如可变模糊优选模型、熵值法等。运用熵值法赋权的可变模糊优选模型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及四个林业管理局的五个接替产业及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总体呈波动发展状态,伊春林业管理局的优势接替产业是养殖业、北药开发与工业,牡丹江林业管理局的优势接替产业是森林食品与工业,松花江与合江林业管理局的优势接替产业是旅游服务业。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外部环境、内部观念和发展策略三个角度分别为促进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接替产业的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希望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推动接替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