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2014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3至2013年,十多年来,我国高血压平均发病率增长6倍左右,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长了近7倍,究其慢性病发病率显著上升之因,除吸烟、过量饮酒等原因外,不健康的饮食结构无疑是罪魁祸首,因此研究近十五年来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到底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特征是什么?非常有必要。 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膳食种类也日渐繁多,从而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但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从事职业、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各个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为了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膳食特征,本文基于CHNS数据库,对1997、2000、2004、2006、2009、2011六年的膳食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了我国居民近十五年来总体膳食水平及膳食结构的变化趋势,同时研究了地区、收入水平、职业及性别差异下的居民膳食水平及膳食结构变化特征。 本文首先运用趋势分析法按性别、城乡对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变化特征明显,谷类及制品食物的摄入量显著下降,蔬菜类摄入量的变化趋势比较稳定,豆类及制品、畜肉类、禽肉类、鱼类及制品、蛋类等食物的摄入量变化趋势为先缓慢增长后减少,并逐渐向稳定的水平回归,水果类、奶制品、虾类、小吃及糕点类、酒及饮料类等食物的摄入量有大幅提升。其次,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在不同户籍、不同地区、不同性别间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之间的差异也在进一步拉大。我国男性居民各类膳食的摄入水平在通常情况下比我国女性居民的摄入量高,但调查研究的12类食物中唯有水果类食物和奶制品食物的摄入量女性比男性多,并且这个差距在近十五年来仍保持不变。 本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居民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收入层次之间的膳食结构分析发现,它们之间既有相似又有区别,膳食结构最为相似的人群有:年龄处在19~25岁与处在26~35岁之间的居民;年龄处在36~45岁与处在46~60岁之间的居民;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者与办公室一般工作人员;从事高级技术工作者与管理者或行政官员;中等收入人群与高收入人群。 本文通过对谷类及畜肉类摄入量建立截面模型,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性别对谷类摄入量的影响呈先平稳后扩大的趋势,城镇居民的谷类摄入量总与农村居民的摄入量的差距呈减少的趋势;而对于畜肉类来说,性别之间摄入量的差距与城乡之间摄入量的差距都呈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但仍可以看出,它们的差距仍有所缩小,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而收入对于畜肉类的影响程度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分析近年来的膳食结构影响因素,利用最新公布的2011年调查数据建立了一元二次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收入对谷类、奶制品及蛋类摄入量的影响呈一元二次的关系,在模型中引入性别变量后,发现:性别之间的膳食摄入量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不存在收入和性别的交互影响;在前两种变量的基础上引入城乡变量建立模型后发现:城乡居民谷类、奶制品食物的摄入量存在显著差异,且城乡居民对谷类、奶制品摄入量的影响受到收入和性别的影响,城乡居民蛋类食物的摄入量也存在差异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只受到性别的影响。 本文运用空间相关的Moran’s指数对我国居民各类膳食的空间效应进行衡量,结果发现我国居民在奶制品、豆类及制品、畜肉类、禽肉类、虾类、蛋类及酒及饮料类等食物的摄入量上存在空间相关性,其中豆类及制品的摄入量存在着空间负相关,即空间差异比较大,而其它食物的摄入量存在空间正相关,即存在空间集群的现象。 将我国居民的膳食状况与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中各膳食推荐量相比较后发现:我国居民谷类、蔬菜类食物的摄入量偏低,水果类、豆类、蛋类、奶制品等食物的摄入量虽有所增加,但仍达不到宝塔中所要求的最低推荐摄入量,城镇居民畜、禽等肉类的摄入量偏高,而农村居民的摄入量处在中低端的水平。因此,在居民日常的膳食中,提倡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和水果,常吃奶类和豆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瘦肉等,再配合以适当的运动,长期坚持下去,有益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