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在2015年7月中旬和2015年9月下旬之间在帽儿山老山实验站附近的白桦林、红松林、落叶松林、水曲柳林、草地中投放刚孵化的雏鸡尸体样本来确定在野外中小型脊椎动物尸体的存在时间,确定各个林型中的分解者类群。在本次实验阶段过程中共计在帽儿山老山实验站区域内共投放180只尸体样本,其中夏季75只,秋季105只,7天后夏季实验中共计剩余27只,约占全部尸体数量的36%,秋季实验中尸体剩余共计55只,约占全部尸体数量的61.1%。各个林型中,红松林夏秋两季共计投放尸体45只,7天后尸体剩余21只,占全部尸体数的46.7%,白桦林夏秋两季共计投放尸体45只,7天后尸体剩余22只,占全部尸体数的48.9%,落叶松混交林夏秋两季共计投放尸体30只,7天后尸体剩余7只,占全部尸体数的23.3%,水曲柳林夏秋两季共计投放尸体30只,7天后尸体剩余5只,占全部尸体数的16.7%;草地夏秋两季共计投放尸体30只,7天后尸体剩余25只,占全部尸体数的83.3%。观察到夏季中在夏季中,尸体在腐食性昆虫的作用下存在时间一般在0.4天至7天左右,这其中依靠葬甲的时间最少,为6个小时,一般依靠蝇类分解的在5至7天左右,在野生动物的作用下尸体存在时间少于1天;秋天中的腐食性昆虫主要是蝇类,在其作用下尸体的存在时间在13天左右,而在脊椎动物的作用下最快也需要2天以上。实验过程中共记录到参与尸体分解的动物共计5纲8目16科26种,其中除灰喜鹊外的5纲7目15科25种均在夏季发现,占全部动物类群的96.2%,秋季出现的动物类群共有4纲6目8科9种,占全部动物类群的34.6%。在这些动物类群中唇足纲1目1种,占3.8%,多足纲1目1种,占3.8%,昆虫纲4目9科16种,占61.5%,鸟纲2目3科5种19.2%,哺乳纲1目2科3种,占11.5%。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在不同林型,不同季节的分解者类群以及主导地位的分解者情况,并且指出各类分解者在尸体分解中起到的作用。尸体利用结果分为两部分:可见与不可见。在不可见的尸体利用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葬甲所埋葬,一类是由脊椎动物移动,在此类尸体的利用情况中,水曲柳林是最快的,但白桦林中脊椎动物参与较多。造成这一结果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林型所造成的不同生境而导致利用尸体的动物类群分布不同;在可见的尸体利用过程中主要由蝇类来承担,夏季和秋季的利用时间段长度相差很大,此过程主要由温度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