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时代”已经来到了,且悄无声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在中国以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运营为起点,标志着“微时代”在中国就此拉开了帷幕。当前伴随着移动智能通讯终端的普及和升级,它冲击了大众以往的生活方式,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微电影就是在“微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如今已经成为微时代的一种文化标志。微电影通过移动互联网中众多的微平台渠道进行传播,已成为大众新型娱乐休闲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因其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满足了大众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得到了大众的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同时微电影具有的优势使得它得到了众多商家的喜爱,微电影具有的商业性特征让其成为一种消费文化。但是在微电影迅速迈入到了商业领域后,也渐渐的出现了其弊端,广告的商业性取代了微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手段的艺术特性,近几年微电影市场中出现了众多内容低俗的作品。但是在微电影类型中,校园微电影仍然积极弘扬传播社会正能量,坚持传播着正确的文化价值方向,努力摆脱商业经济的影响,发挥出了其创新创作的能力,同时也自觉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本文通过对校园微电影结合教育学、传播学等理论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为我国的校园微电影在今后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以及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的文本资料。文章首先从微时代和校园微电影的基本概念入手,论述了文章中涉及的微时代的背景、产生原因以及传播特征和微电影、校园微电影概念、校园微电影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之后通过以教育学相关理论作为研究视角,结合相关校园微电影作品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校园微电影具有审美功能、非审美功能以及两种审美功能的交融。其次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分析研究校园微电影给个人和社会群体带来的效应,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校园微电影的传播效应。最后论述了校园微电影在传播中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其优化传播效应从思想内涵、提升队伍建设、建设传播平台、提高互动机制四个方面的途径进行优化。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传播学与教育学跨学科研究方法,对微时代背景下校园微电影的传播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