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一种常见形式,凭借高效便捷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公共交通出行工具。地铁车站公共区的热湿环境直接影响乘客的热舒适,合理的气流组织对于保证乘客的舒适与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比分析了柱面贴附通风与混合通风模式在地铁车站公共区的室内气流分布特点,给出了柱面贴附通风的优化设计建议与节能性分析;考虑到建筑空间立柱的多样性,分析了异形曲面柱贴附通风气流组织特性。以位于合肥市的双列柱车站公共区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贴附通风与混合通风模式下空间的速度场和温度场,采用工作区平均速度温度、头脚温差、相对热指标(RWI)和通风效率等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送风量时,两种通风模式下工作区平均风速均满足设计要求。贴附通风模式下,站厅和站台工作区平均温度分别为29.65℃,28.78℃,而混合通风模式下站厅和站台工作区平均温度分别为30.82℃,29.61℃。通风效果评价方面,两种通风模式下头脚温差均小于3℃;混合通风模式下车站公共区的RWI值稍大于贴附通风模式下的RWI值,两种通风模式下站厅公共区的RWI均处于“暖”级别,站台公共区的RWI均处于“微暖”级别;贴附通风模式下站厅、站台公共区的通风效率均高于混合通风模式。通过分析贴附通风模式四种送风速度的室内流场分布和通风效果评价指标可知,工况2(站厅和站台公共区送风速度为2.96 m/s,2.94 m/s)能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为较优工况。对比混合通风模式所需送风量发现,站厅送风量减少20%,站台送风量减少16.4%,车站公共区所需冷量减少约15.5%。总体而言,贴附通风模式较混合通风模式节能性显著,并且能为乘客提供较舒适的乘车环境。考虑到工程实践中柱面贴附通风的多样性,改变柱面形式并建立外凸形曲面柱、圆柱和内凹形曲面柱计算模型,通过改变送风速度、送风温度、室内负荷和送风口安装高度,探究三种曲面柱贴附通风室内速度场、温度场及通风效果评价指标。研究发现,三种曲面柱均能形成较好的贴附效应,并在高度方向上产生温度分层现象。通风效果评价方面,工作区平均速度小于0.3 m/s,人员站姿(距地面1.7 m)和坐姿(距地面1.1 m)头脚温差均小于1.5℃,通风效率均大于1.1,吹风感不满意率小于20%。相较于圆柱贴附通风,外凸形曲面柱贴附通风竖直向贴附区的轴线速度衰减较快,射流脱离点较高;内凹形曲面柱在刚从送风口射出时即发生较大的衰减,衰减至0.9左右,但是随着沿柱面的流动,射流开始被“裹挟”式前进,竖直向贴附区的轴线速度衰减较慢。三种曲面柱贴附通风在水平方向上的轴线速度呈现相类似的分布规律。针对不同曲率和凹凸向的异形曲面柱,通过改变送风速度(1~6 m/s),探究异形曲面柱贴附通风水平射程变化规律。当水平方向的流动不受四周壁面限制时,异形曲面柱贴附通风的水平射程随送风速度的增加近似呈现线性增长趋势;同一送风速度下,在研究范围内,不同曲率及凹凸向对曲面柱贴附通风的水平射程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