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新诗相对于其他文体,其主体性的确立一直处在边缘位置。相应地,在语文教学中,新诗教学不受重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关注到了近代西方兴起的一种成熟的文学理论——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主张打破文本之间的界限,强调文本之间的互涉关系,以期将所有的文本都连接成一个庞大的网状系统。笔者认为诗比普通言语所能传达的东西更多,而不是更少。因此,笔者希望将互文性理论引入诗歌,突破传统的线性阅读模式,运用互文性理论作为支撑,打通新诗文本,在开放式的文本互通中,让新诗的文本解读步入深度性。本文围绕“如何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进行新诗教学”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先完成了互文性理论与高中新诗教学相结合的理论建构。一方面梳理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古典文论中与之相耦合的方面。通过阐释互文性理论的内涵,发现任何文学文本包括新诗文本都处在一个交互的多重而复杂的互文群落中。另一方面则从新诗文本的互文性因素谈起,无论从“文本—背景”这种纵向的关系看诗歌形成的机制,还是从横向的“作者—读者”之间看文本在产生和接受之间的交互作用,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西方诗歌之间存在着继承或衍化的互文关系。新诗自身本就充满着互文性因素。接着本文列出相关理论并深入教学一线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互文性新诗教学进行可行性论证。接着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选择哪些互文本从而完成文本建构,让互文性和教学性这二维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于是本文提出了高中新诗教学的文本建构策略。本文借助热奈特定义的五类“跨文本关系”进行分类阐述,可以引入互文本、副文本、元文本、承文本、广义文本,此外针对在传媒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还可以引入跨媒体阅读资料。在完成新诗教学的文本建构之后,第二任务便是要思考如何利用互文群落进行教学。于是笔者提出互文性视阈下高中新诗教学策略:从知识基础层出发则要求实现互文拓展,捕捉并活用关涉文本,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以及审美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对中心文本的互文解读;从比较分析层出发则要求做到互文观照,引入相似或互补文本,在与互文本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实现对中心文本的深入感知;从迁移运用层出发则要求实现互文迁移,让学生通过课内学习,从而会读诗、会写诗,提高审美境界与文学素养。最后笔者从互文性新诗教学实践层面出发,以闻一多的《红烛》为例,按照前文所述的文本建构策略合理选择互文本,并使用互文性新诗教学策略合理运用互文本,编排成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尝试,进而在应用性的尝试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进而提出在教学实践时还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