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题背景:
可转换公司债券在西方己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种复合金融产品,不仅具有债权性,而且具有股权性。发行方偏爱它低廉的融资成本;对投资者来说,用它投资、避险两相宜;对于老股东而言,可转债可以避免股权的即期稀释,因此可转换公司债券较单纯的债券和股票具有独到的优势。近二十年来全球可转债市场飞速发展,2003 年上半年,全球可转债融资已占到所有股权融资的25%;许多跨国公司发行了大量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了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大投资银行,如美林、高盛等承销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己经超过了股票IPO的规模。综合而言,可转债已不再是一个边缘性的金融产品,而是作为一种成熟的金融产品和投融资工具日益成为资本市场的主流。
可转换债券引入我国的时间还很短,在我国的规范运作也只是近几年才刚刚开始,但己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上市公司应用这种金融工具进行外部融资对于解决我国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比例过高、证券品种单一和金融创新缓慢等现实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尽管如此,仍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发行主体偏重可转债的股权性,弱化其债权性,以达到变相股权融资的目的;可转债品种单一,投资者选择余地较小;可转债的发行主体不适当,主要是大型上市国有企业,使可转债这种金融品种的融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由此导致市场制度的有效性降低,社会互信减少,增加交易成本。因此规范的发展可转债这一融资工具,积极研究和探索可转债融资的理论和实践乃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可转债融资,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并以此促进经济体制的健康转型尽绵薄之力。
研究方法与逻辑架构本文研究以规范分析、定性、定量分析为主,这是由论文的选题方向决定的。同时本文还采用了案例分析,以更形象的分析论证文章主题。全文共六万字左右,分为六章。具体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是引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可转换债券的概念界定、内容以及国内外关于可转换债券的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作为论文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可转换债券融资模式的一般理论分析,包括相关的融资理论以及融资方式的比较;
第三部分介对可转换债券融资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总结,运用国际比较的方法,与发达国家现状进行比较,从宏观角度描述其不足之处;
第四部分中从定量角度对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的经济效应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对于资本结构的影响以及财务效应两大方面;
第五部分中从定量角度对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的融资动机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对于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现状的认识;
第六部分结合前述分析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可转债融资市场的设想。
主要观点及结论:
1、从经济学理论剖析可转换债券的概念界定和本质,并进一步从融资理论的角度说明可转债融资可以认为可转换债券融资在提升公司价值、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成本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2、对可转换债券融资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总结,并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存在诸多亟待改进之处:可转换债券设计不尽合理、可转换债券品种单一、发行主体有很强的局限性以及相关法律制度和配套体制不完善等;
3、通过模拟案例定量分析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一方面明晰了稀释、税盾和财务负担方面的基本作用过程,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可转换债券融资与直接股权、债权融资相比具有明显的财务效应优势。
4、通过对我国2002 年至今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和各年相应行业所属公司为样本进行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融资动机:在现有融资方式中,可转债融资成本优势明显,属于最为低廉的融资渠道;从我国转股偏好的实证研究来看,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股权性偏好,基本把可转债看作股权融资的替代方式;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成本以及负债过高引起的财务拮据风险不是我国企业发行可转债的主要原因。
5、构建可转换债券市场是我国证券市场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可转换债券相关法律制度、产品体系、供方体系、需方体系、中介体系以及市场交易体系来看,还大有可为。
创新与不足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本文从分析可转换债券经济学本质入手,系统的梳理总结了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理论意义;在对国内外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进行了国际比较。进一步运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案例直观地展示了可转换债券在公司价值、财务效应方面发挥的作用。最后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动机的实证分析,明确了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特征和缺陷。
本文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表现在:
文章题目涵盖范围较大,全文结构仍显不够紧凑;
实证分析仍不够丰满,在指标选取、样本数据选取方面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其说服力;
论述不够深入。在某些方面,如可转换债券市场建设方面等,文章的深度还有待提高;
缺少一些关键的实证分析,尤其体现在定价机制研究方面。如果用实证分析来说明会使这方面研究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