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课题运用热敏灸的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进行实验性治疗以探讨其实际疗效。因腹泻型IBS在临床上多责之虚与寒,加之灸法本身的温热特性,故普通灸法的作用疗效确切;而热敏灸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兴的艾灸疗法,目前临床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其与普通温和灸的疗效相较之,是否存在独特优势?故本文根据肝郁脾虚证IBS-D的特点设置了相关症状分级评分量表以评价热敏灸的总体疗效,采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以评价热敏灸对改善抑郁/焦虑状态的效果。通过此项研究,希望可为临床上有效运用热敏灸疗法提供一份依据,也为IBS-D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临床方法与经验。研究方法:本实验需要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患中,筛选出60例符合肝郁脾虚证型的试验者,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30例在治疗组和30例在对照组。治疗组:即艾条热敏灸组,主要在腹部(包括任脉、脾经、胃经和肝经循行区域)探查热敏穴区,在已探知的热敏点上每次选取最敏感的1-3个,然后依次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4步法施灸操作。对照组:即艾条温和灸组,主穴:神阙、天枢、期门、三阴交、足三里。每次在上述腧穴中选取其中3个各行温和灸10分钟,以皮肤起红晕但不烫伤为度。两组均于纳入当日开始治疗,隔天1次,10天为1疗程,共进行30天。在此过程中,要求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及真实填写IBS症状量表和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观察单症状的改善情况、对精神症状的治疗作用等,最后计算总有效率。最后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所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所需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原计划治疗组30例,因有1位试验者不能激发热敏现象故被到剔除实验,最终实际观察29例,随访29例;原计划对照组30例,无脱落或剔除病例,最终实际观察30例,随访30例;治疗前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以确保两组具有可比性。在统计方面,把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用统计软件分析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比、病程比相当,基线一致,满足均衡的比较条件。首先,两组患者的IBS-D单症状评分数值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但在“腹胀或腹部不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情志抑郁”以及“烦躁易怒”等症状上热敏灸比对照组疗效好,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热敏灸在改善IBS-D的主要症状和情志方面相对于温和灸治疗存在明显优势。其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焦虑量表评分数值,分别比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且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周,把治疗前数据与随访期的精神评估再作比较,治疗组P<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热敏灸比对照组在改善患者精神情绪状态方面更为显著,且疗效维持时间也比对照组长。在临床总体疗效方面,热敏灸治疗组29例患者中,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温和灸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愈4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和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的提示分析,不论是运用热敏灸治疗或只是采取普通的温和灸治疗方法,都可以有效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但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热敏灸组的要优于对照组;特别是热敏灸在改善患者主要症状和精神情绪状态方面更为显著,且疗效维持时间相对较长,说明热敏灸的治疗方法对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来说明显能取得更好的疗效。研究结论: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肝郁脾虚证)是无危险的、治疗令人满意的,疗效优于单纯温和灸治疗;研究表明,热敏灸治疗在改善腹胀或腹部不适、腹泻程度、抑郁/焦虑状态等方面更显优势,疗效维持时间相对较长,治疗体验感好,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