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早期诊断率低等流行病学特征,多数患者发现时病程已属中晚期,已经失去手术机会。目前,TACE作为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于中晚期肝癌,特别是大肝癌患者,任一单一治疗方案都各有局限性。近年来,局部微创热消融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成为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新的有效疗法。结合两者治疗的特点我们发现,TACE联合RFA治疗可能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FA)对比单一TACE治疗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7月至2014年07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接受治疗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67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仅行TACE治疗)32例和研究组(TACE联合RFA治疗)35例,两组均先行TACE治疗,化疗药物选用5-FU(500 mg/m2),奥沙利铂(130 mg/m2)。栓塞剂采用超液态碘化油,根据肿瘤病灶大小选择合适剂量的碘化油与吡柔比星混悬液,酌情应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血管。两组均每间隔28-40天再次行TACE治疗,最多3次。对照组单纯行TACE治疗,研究组行TACE术后30天内再行RFA治疗。在B超或者CT引导下定位,根据肿瘤位置、大小以及形态,采用多次叠加、多针重叠的消融方法,消融范围为完全覆盖肿瘤并超过肿瘤病灶区域0.5-1.0 cm。采用修订的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m RECIST标准)判定两组治疗后1、3个月的的近期疗效;对所有患者密切随访,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1、2、3年的生存率并进行生存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1、近期疗效方面,术后1个月对患者治疗的近期疗效情况进行评估,研究组CR为68.5%(24/35),PR为22.8%(8/35),SD为8.6%(3/35),对比对照组CR为40.6%(13/32),PR为46.8%(15/32),SD为6.3%(2/32),PD为6.3%(2/32),两组患者CR及PR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2,P=0.039),但两组的客观有效率(ORR)以及疾病控制率(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2,P=0.136);术后3个月对患者治疗的近期疗效情况进行评估,CR为45.2%(14/31),PR为35.5%(11/31),SD为12.9%(4/31),PD为6.5%(2/31),对比对照组CR为22.2%(6/27),PR为29.6%(8/27),SD为22.2%(6/27),PD为25.9%(7/27),两组患者PD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6),ORR以及DCR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P=0.046)。2、两组患者术后血清AFP水平变化,治疗后研究组患者AFP水平转阴率较对照组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3、研究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4.3%、44.1%、20.5%,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对照组术后生存率分别为52.8%、23.1%、7.9%,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两组对比分析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1、TACE联合RFA治疗大肝癌患者,在近期疗效方面,术后3个月具有较高客观有效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可以更有效降低血清AFP水平。2、TACE联合RFA治疗具有较长的中位生存时间,能有效延长大肝癌患者的生存期,两者优势互补,对于提高大肝癌患者的远期预后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3、TACE联合RFA及单一TACE治疗,两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并无太大差别,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