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珍妮特·温特森的自我虚构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珍妮特·温特森是一位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当代英国女作家。已有的大量研究主要从后现代叙事特征、女权主义、女同性恋身份和创伤理论等角度分析珍妮特·温特森及其作品。本文主要以塞尔日·杜布罗夫斯基的自我虚构理论为基础,探讨温特森作品中的自我虚构特征。具体而言,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和《我要快乐,不必正常》中含有明显的温特森自传性经历以及虚构成分,所以本论文以这两部作品为切入点,探讨温特森的自我虚构。
  除引言和结语外,本论文主体部分共包括四章。引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温特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然后择要梳理自我虚构理论的发展过程。第一章探讨温特森早期的创伤经历导致她作为弃儿、作为女儿和作为女人身份的丧失。第二章探讨在这两部作品中,温特森对自我书写体现了自传契约。首先,温特森有意在《橘子》中使得主人公与叙述者和自己同名。其次,在上述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温特森自己的经历。第三章论述了温特森在自我写作过程中对虚构契约的遵守。首先,在《我要快乐, 不必正常》中,温特森采用非线性叙事策略讲述主人公的经历,打破了自传线性叙事的传统。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温特森插入了奇幻故事和虚构人物等虚构的元素。温特森甚至将自己的经历改写成寓言故事,将主人公置于虚构的叙事情景,借此实现自我的重塑以及对父权异性恋社会的颠覆。第四章探讨了温特森自我虚构的意义。温特森通过自我虚构展现了主体身份是处于过程中的这个特点,另一方面在自我虚构过程中又与读者达成一种真诚的情感契约。
  本文通过对《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和《我要快乐, 不必正常》两部作品中温特森自我虚构特点的分析可知,温特森早期的创伤经历导致了她自我的缺失,因此她试图将自己的真实经历运用到自我写作中,通过虚构的写作技巧来寻找自我,实现与过去的和解。并且温特森的自我虚构结构了现实与虚构的边界。此外,温特森试图通过自我虚构来表达处于过程中的主体。同时她在自我虚构过程中与读者达成了真实的情感契约。希望本论文能丰富温特森及其作品研究的新维度。
其他文献
青少年攻击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暴力犯罪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内隐隐认知方法能够克服自陈量表等外显研究方法的不足,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外显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在外显、内隐条件下正常中学生和未成年暴力犯的攻击性、情绪调节评价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1.内隐攻击性的概念是独立存在的,并与外显攻击性是相分离;而内隐攻击性与组别之间的关系显
学位
公共政策的制定及推行过程中蕴含着大量的心理问题。其中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因为实际反映了代表不同利益的社会群体对公共政策持肯定态度的一致程度,成为公共政策制定者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然而目前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心理学研究积累并不多,已有的研究也没有注意到政策制定程序与政策的可接受性或公众的满意感的关系。本研究根据程序公正理论(Theory of Procedural Justice)提出
学位
该研究使用纸笔测验考察了北京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测量工具采用“创造性思维测验”,包括三个分测验:图形创造性思维测验(FGA)、数字创造性思维测验(PNE)和实用创造性思维测验(TPC)。各分测验都从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方面进行评价。被试为北京地区的两批学生,一批是1993年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普通中、小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共387人(男生218人,女生169人);另一
学位
布赖恩·卡斯特罗(Brian Castro, 1950- )在当代澳大利亚华裔作家中较为出类拔萃,他的作品素以杂糅性、越界、世界主义和流散性等主题为特色。同时也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学中动物书写的创新者,因此,卡斯特罗的作品从主题、内容和语言等方面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动物研究视角。2005年出版的力作《园书》(The Garden Book)和2012年的传记性小说《诗人之死》(Street to Str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作为教师课堂话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是引发与维持师生有效互动的关键。它既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语言输入,又能促进学生有效的语言输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突破传统教学评价的瓶颈,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初中英语教师评价用语至
学位
作为一种机构话语,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致辞具有规约性、仪式性、程式化等特点。它是计划好的正式语篇,由演讲者通过口头形式传递给听众。演讲者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启发、鼓励、说服听众的目的。元话语是一种用来组织话语、表达作者观点、涉及读者反应的语言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听众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还可以建立听众与演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然而,目前对毕业典礼致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体学和语用学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如今越来越受重视,并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然而,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采用课堂观察、访谈、调查问卷研究方法,对高中英语课堂不同认知层级的教师提问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进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课堂上,教师提问认知层级是如何分布的?2.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如何?3.不同认知层级教师提问和学生批判
学位
演讲是一种传播知识、表达观点、实现演讲者与听众互动的社会性活动。叙事是演讲的一个重要手段。已有研究表明,演讲中的叙事可以增强演讲的吸引力,提高趣味性,引起情感共鸣。立场标记语指用于表达个人态度和立场的语言形式,可以实现演讲者与观众的互动,这与演讲中叙事的作用高度一致。然而,当前对演讲中叙事部分界定与特征的相关研究较少,立场标记语的相关研究大部分聚焦在学术语篇中。因此,本文首先对演讲当中的叙事部分进
毛泽东诗词创作独具特色,兼具艺术性和政治性,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上世纪 40 年代起,就有译者将其译介到国外,如聂华苓,威利斯·巴恩斯顿等。中国学者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不断再译毛泽东诗词,如许渊冲、李正栓等人的译本。针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国内学者仅语言层面所做研究较多,因此还需要从新的角度来进一步研究这两个译本。  “译者行为批评”是由中国本土学者周领顺提出的原创理论体系,以译者为研究对象
学位
威廉·福克纳是一位勇于探索独特写作风格的现代美国作家。由于其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他于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被认为是他的杰作之一。该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独特而精湛的叙事手法,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后贫困农民的生活状况。  叙事学确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由法国的托多罗夫于1969年提出。该理论受到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成为一门发展迅速的独立学科。在1980 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