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快速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快速城镇化地区一般地处城乡过渡区域,是由城市和农村交错融合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微观经济过渡带,在区域城镇体系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国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但快速城镇化地区已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最多、矛盾表现最尖锐的地区,建设用地低效利用、布局混乱等现象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因此,优化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已成为缓解快速城镇化地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加快快速城镇化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论文以快速城镇化地区重庆市渝北区为实证研究区,在综合分析研究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士地资源4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地面平均高程、人口总数、学校数量、医疗机构数量、农业人口比重、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财政收入、路网密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建设用地率、人均耕地、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12个指标,建立了农村居民点社会经济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渝北区农村居民点社会经济承载力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分级,然后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GIS技术,分析了渝北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现状,总结了渝北区农村居民点现状布局存在的问题,并选取各乡镇(街道)典型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差异化的优化布局模式进行验证分析。最后探讨了促进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的政策建议,为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农村居民点社会经济承载力评价分析与农村居民点景观现状研究可知:渝北区15个乡镇(街道)农村居民点社会经济承载力可分为A、B、C三级,其评价综合值主要分布在0.40-0.60之间,平均综合值为0.60,综合值最高的是双凤桥街道(0.85),最低的是茨竹镇(0.36)。渝北区农村居民点社会经济承载力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渝北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整体特征表现为: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大小相差较大且斑块数量较多,农村居民点整体形态不规则,渝北区农村居民点斑块密度较小,规划执行力较差导致农村居民点分布自由零散,不能适应该地区的快速发展,有待进一步优化。(2)通过对渝北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现状的研究,结合渝北区现状,分别选取农村居民点社会经济承载力评价中的A级、B级、C级中的典型村:郑家村、新春村、茨竹村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差异化的布局模式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布局验证分析,为同级别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提供指导;同时,本研究提出了加强农村居民点土地规划、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宣传力度、严格执法等促进渝北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的意见及建议,以期为提升渝北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建立长效机制,为其他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