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繁殖的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为全雌种群,而自然繁殖的南方鲇性比约为1:1。本实验室已有的研究表明,光照、饵料以及孵化后温度对南方鲇性别分化没有影响,雌激素在南方鲇性别分化中有重要作用,而雄激素没有任何影响。目前人工繁殖南方鲇全雌化和性腺分化的机制依然不清楚。 本研究使用雌激素合成酶-芳香化酶抑制剂(Fadrozole)、雌激素受体拮抗剂(Tamoxifen)对人工孵化的南方鲇幼鱼进行雄性化诱导处理(口服),获得雄鱼。对孵化后5~130d的南方鲇幼鱼性腺进行系统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南方鲇性腺分化发生在孵化后7d左右,早期雌雄性腺横切面的形状差异显著,雌性性腺横切面粗短,端部钝圆,约在孵化后8d左右其端部形成两个突起,在孵化后12d左右两个突起融合形成卵巢腔;雄性性腺横切面细长,端部尖直,无任何突起,在雄性性腺发育的整个过程中都保持这一形状。雌雄性分化过程差异明显,雌鱼卵巢腔在孵化后12d左右形成,生殖细胞在孵化后29d左右开始进行有丝分裂,35d左右快速增殖,成熟分裂最早发生在孵化后55d左右;而雄鱼性腺约在孵化后85d左右才有少量的生殖细胞开始有丝分裂,在130d左右快速增殖,成熟分裂最早发生在孵化后130d左右。雌性性腺分化早于雄性。 通过对南方鲇孵化后5~130d性腺的组织学观察表明,在雌性性腺分化后,再没有向雄性性逆转的迹象,而已有的研究也表明,4~7月龄自然繁殖的南方鲇幼鱼性比约为1:1,这说明自然繁殖中南方鲇发生性逆转的可能性很小,南方鲇自然群体中接近1:1的性比并不是性分化后性逆转产生的,而是在性别分化时或之前就决定了。因而人工繁殖南方鲇的全雌化也可能是在性分化期间或之前,由于生态因子的作用而引起的。已有的研究表明,孵化后光照、饵料、饲养水温对南方鲇的性别分化没有影响(本实验室未发表资料),为了进一步确定在人工繁殖中,是否由于受精条件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