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年龄渐趋年轻,发病率逐年上升,加之其危害性大,愈来愈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重视。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存在持续疗效差,远期疗效不确切,某些疗法在临床应用上又受到诸多限制。本课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行中药通脉止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一步判定通脉止眩汤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为该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予通脉止眩汤;对照组予全天麻胶囊。治疗两周后,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分析、血液流变学检查及患者症状、体征的缓解,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组内和组间统计学分析及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多数症状发生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治疗后的症状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说明治疗组有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除上肢肌力感觉异常未发生改变外,其余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显著,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两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治疗后的VS、VD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1),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治疗后的PI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左椎动脉治疗后的VS、VD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1),左椎动脉治疗后的PI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右椎动脉治疗后的VS、VD、PI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动脉治疗后的VD、PI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左、右椎动脉治疗后的VD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基底动脉治疗后的VS、VD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后全血粘度高切、红细胞压积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的全血粘度低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普遍存在着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及“粘、浓、凝、聚”的血液流变学变化。(2)通脉止眩汤能够明显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椎一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降低患者血液的“粘、浓、凝、聚”,达到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