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合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是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伴饮食消化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神志疾病。《金匮要略》治以百合为主药的系列经方,如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等;因其治疗药物均以百合为主药,故将此类疾病命名为“百合病”;抑郁症与中医百合病关联密切,其科学内涵尚待阐明。胃肠不适是百合病常见病症之一,现代研究证实了“脑-肠”轴的存在,揭示了临床抑郁症多伴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原因。本研究前期的研究基础发现百合总皂苷对常用的抑郁动物模型和IBS动物模型有抗抑郁和改善胃肠不适的作用。抑郁伴IBS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以对症治疗为主,目前缺少理想的动物模型和药物。因此,建立适宜的动物模型是开展中医药治疗抑郁伴IBS疗效机制研究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本研究综述了百合甾体皂苷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百合中3种甾体皂苷为对照品,分别建立薄层鉴别法、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以及紫外含测方法,为百合总皂苷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此外,根据抑郁、IBS动物模型研究现状,试图建立一种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结合束缚夹尾导致抑郁症伴IBS动物模型,并探讨百合皂苷治疗抑郁伴IBS的脑-肠互动机制,本研究旨在诠释百合病的科学本质,揭示百合病与抑郁症伴IBS的联系,为临床辩证诊治百合病提供依据。1.百合总皂苷的质量标准研究采用多指标含量测定以控制和评价中药质量是必要的。经过对10批三种来源的百合药材中总皂苷进行提取、纯化,初步建立以(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呋甾烷-5-烯-3β,22R,26-三羟基-3-O-α-L-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葡萄糖苷、(25R)-螺甾烷-5-烯-3β-O-α-L-鼠李糖-(1→2)-O-[β-D-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25R)-3β,17α-二羟基-5α-螺甾烷-6-酮-3-O-α-L-鼠李糖-(1→2)-O-[α-L-阿拉伯糖-(1→3)]-β-D-吡喃葡萄糖苷,3种甾体皂苷为对照品的百合总皂苷的薄层鉴别方法;并建立以(25R)-螺甾烷-5-烯-3β-O-α-L-鼠李糖-(1→2)-O-[β-D-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为对照品的紫外含量测定方法以及以3种甾体皂苷为对照品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方法,初步建立百合总皂苷的质量标准。2.孤养、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结合夹尾、束缚导致抑郁伴IBS的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本部分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抑郁伴IBS大鼠模型,模型的评价指标由两方面、两水平组成(即抑郁症、IBS两方面的评价以及从动物行为学、生物生化水平的评价)。实验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组、抑郁模型组、IBS模型组、抑郁伴IBS模型组,分别给予相应应激刺激。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抑郁伴IBS组大鼠活动能力下降,兴趣丧失,排便量增加,内脏敏感性升高,体内ACTH、COR含量升高,NO含量下降、VIP含量升高,表现出抑郁状态及腹泻、内脏高敏的征象。抑郁模型组大鼠能表现出抑郁状态,但NO、VIP水平仅表现为轻微下降、升高。IBS组大鼠表现出腹泻,内脏高敏性,但未能引起大鼠抑郁状态。3.百合总皂苷对抑郁伴IBS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初探本实验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组、抑郁伴IBS模型组、百合总皂苷高剂量组、百合总皂苷低剂量组,建立抑郁伴IBS动物模型。给药5周后,与空白组相比,抑郁伴IBS模型组大鼠出现抑郁状态,排便量增加,内脏敏感性增强,体内血清中ACTH、COR、CGRP、VIP含量升高,出现ACTH、COR水平升高的抑郁病理状态,CGRP、VIP含量上升的IBS病理状态,说明抑郁伴IBS动物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百合高剂量能明显改善大鼠无助症状,包括水平活动数、站立次数及理毛次数,百合低剂量对于水平穿格次数有明显改善,对站立次数、中央格停留时间、理毛次数改善不明显;百合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CTH、COR、CGRP、VIP含量均有下降趋势,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百合高剂量能明显改善大鼠体内血清中ACTH、COR、CGRP、VIP的水平,使之趋于正常水平,得出有效部位百合皂苷高剂量比低剂量的抗抑郁兼改善胃肠不适作用强,百合皂苷随着剂量增大,抗抑郁伴IBS作用增强,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