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SVCV)可感染多种鲤科鱼类,引起出血和腹腔炎等症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SVCV感染宿主的致病机理目前知之甚少。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包裹胞内需要降解成分运输至溶酶体并降解以维持自身健康的过程。自噬在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等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病毒也可通过其自身编码的蛋白抑制细胞自噬,逃避自噬的清除作用。本研究围绕SVCV感染与细胞自噬的关系及利用蛋白质组学分析SVCV感染宿主细胞后差异性蛋白,以期为解析SVCV的致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如下:1. SVCV感染EPC细胞诱导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通过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印迹方法观察,发现SVCV感染鲤上皮瘤细胞(EPC)后可以诱导细胞自噬,进一步研究发现SVCV的糖蛋白(G)在诱导细胞自噬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和病毒滴度测定分析抑制或激活细胞自噬后病毒滴度和mRNA的变化,我们发现自噬对SVCV的复制及病毒粒子的释放具有促进作用,且该作用是通过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延长细胞存活时间实现的。进一步分析发现,mTOR/ERK两个蛋白在SVCV诱导细胞自噬中发挥重要作用。2. SVCV感染EPC细胞后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采取双向电泳(2—-DE)和质谱(MALDI-TOF/TOF)分析方法,对SVCV感染EPC细胞和未感染细胞间的差异蛋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有54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被成功鉴定,其中33个上调,21个下调;这些蛋白主要为细胞骨架类蛋白、生物合成相关的蛋白、应激反应蛋白、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质及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相关的蛋白质。在此基础上,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等方法,对p-肌动蛋白、γ-肌动蛋白、热激蛋白71和膜联蛋白A2等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这些蛋白的表达差异均与质谱和双向电泳检测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