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出现和旅游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从很多不断显现的事实中,已经逐渐开始意识到旅游有可能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和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有关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影响问题的研究也迅速向这一主题靠拢。可持续旅游发展这一口号和主张因此而提出,并成为世界各地旅游管理领域内人们关注和讨论的中心议题。
旅游业的发展既要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游客来访,并保证其来访期间的经历质量,又不至于使当地的环境和社会出现不可接受的消极变化,这一平衡点便是旅游学研究中所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业的发展超过了这一临界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都会受到威胁,旅游业的发展自然也会难以为继。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之一,也是区域旅游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自1963年,拉佩奇(Lapage)首次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们对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认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中,主要包括:环境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和心理承载量。对于前三种承载力因子,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数学模型或经验数据作为实用的依据,但是对于心理承载力,尤其是当地社区居民的旅游心理承载力,则缺乏深入探讨。
本文主要以旅游环境承载力为理论基础,结合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分析引起居民旅游心理承载力的各种内外部因素,并试图运用模型来研究当地居民旅游心理承载力的发展状况;在实证研究部分,选择恩施市梭步垭石林风景区为例,来具体分析梭步垭石林风景区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的内外部因素和存在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是否会成为该目的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瓶颈因素,最后得出结论,以指导区域旅游规划和景区管理工作。
全文总体上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有关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概念体系以及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基础,然后阐述了旅游心理承载力的内涵、特点及其意义;第三部分首先提出了旅游心理承载力模型及其分析流程,然后深入探讨了旅游心理承载力的内外部影响因素;第四部分首先对梭步垭石林风景区和景区旅游社区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从风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客源市场特征、景区管理模式、当地居民社会文化特征、当地经济结构及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状况及收益、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等方面分析了当地居民的旅游心理承载力;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即梭步垭石林风景区居民的旅游心理承载力没有成为该目的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瓶颈因素,居民旅游心理承载力尚未饱和,但是目前影响其旅游心理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却不容忽视,必须通过管理方法的改进来加以减轻或消除,以保证该旅游景区社会、生态、经济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探讨部分,则提出建立景区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和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管理对策,以指导景区的规划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