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而开展的环境教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共识。世界自然遗产作为世界级不可再生的人类遗产,因遗产旅游的发展而受到严重威胁,环境教育成为遗产地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契合点。居民作为遗产地的活动主体与旅游建设者,对其开展环境教育对促进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环境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通过五轮专家意见咨询,构建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环境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体系涵盖环境知识、环境技能、环境意识、环境伦理、环境行为、环境情感6项评价维度,其权重排序为:环境行为(0.2394)>环境意识(0.2069)>环境情感(0.2058)>环境技能(0.1504)>环境知识(0.1186)>环境伦理(0.0789);(2)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环境教育效果得分为71分,处于“较好”水平,其中环境伦理(86分)处于“非常好”水平,环境意识(79分)、环境情感(75分)均处于“很好”水平,环境行为(68分)处于“较好”水平,环境知识(59分)、环境技能(57分)教育效果存在很大提升空间;(3)根据评价指标权重(重要性)、均值(表现性)构建IPA对比分析图,环境意识、环境情感位于继续保持区域,环境伦理位于过度加强区域,环境知识、环境技能位于次要加强区域,环境行为位于重点加强区域。居民环境行为、环境知识与环境技能教育有待加强;(4)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的居民环境教育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居民环境教育感知强于女性居民,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环境教育效果越好。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环境教育效果提升建议:(1)以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途径、区分教育对象来提升环境知识与技能教育效果,筑牢居民环境保护能力基础;(2)通过建立环境教育基地、鼓励居民协同参与来深化环境意识与情感教育,激发居民环境保护内生动力;(3)推进遗产地环境教育立法监督与激励举措,鼓励居民环境保护外在行为。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环境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通过五轮专家意见咨询,构建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环境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体系涵盖环境知识、环境技能、环境意识、环境伦理、环境行为、环境情感6项评价维度,其权重排序为:环境行为(0.2394)>环境意识(0.2069)>环境情感(0.2058)>环境技能(0.1504)>环境知识(0.1186)>环境伦理(0.0789);(2)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环境教育效果得分为71分,处于“较好”水平,其中环境伦理(86分)处于“非常好”水平,环境意识(79分)、环境情感(75分)均处于“很好”水平,环境行为(68分)处于“较好”水平,环境知识(59分)、环境技能(57分)教育效果存在很大提升空间;(3)根据评价指标权重(重要性)、均值(表现性)构建IPA对比分析图,环境意识、环境情感位于继续保持区域,环境伦理位于过度加强区域,环境知识、环境技能位于次要加强区域,环境行为位于重点加强区域。居民环境行为、环境知识与环境技能教育有待加强;(4)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的居民环境教育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居民环境教育感知强于女性居民,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环境教育效果越好。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环境教育效果提升建议:(1)以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途径、区分教育对象来提升环境知识与技能教育效果,筑牢居民环境保护能力基础;(2)通过建立环境教育基地、鼓励居民协同参与来深化环境意识与情感教育,激发居民环境保护内生动力;(3)推进遗产地环境教育立法监督与激励举措,鼓励居民环境保护外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