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水稻种植主要区域,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5%,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导致减产。近些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种植制度的改变、品种更替等综合条件影响,低温冷害的发生规律发生改变。本文利用1981-2015年东北地区190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结合水稻生产和受灾资料,分析东北地区水稻延迟型低温冷害、障碍型低温冷害时空分布特征与灾变规律。利用变异系数、风险指数等构建气候风险度指数,对东北地区进行低温冷害风险分区。主要结论如下:(1)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东北地区各种程度延迟型低温冷害站次比呈波动式下降趋势。下降趋势的排序为,重度>中度>轻度。障碍型低温冷害发生频次整体呈下降趋势。抽穗-开花期低温冷害频次明显高于孕穗期。80年代、90年代延迟型、障碍型低温冷害发生频率高于21世纪。延迟型低温冷害站次比呈下降趋势,在1997年左右有突变发生。周期分析表明,延迟型低温冷害站次比的周期变化存在较为明显的4~5a、13~14a的变化周期。孕穗期障碍型低温冷害存在着4a、8a左右的准周期。抽穗-开花期障碍型低温冷害存在着8a、13a左右的准周期。(2)东北地区水稻低温冷害发生频率呈明显的空间分布,具体表现为由南向北呈增加趋势。对于延迟型低温冷害,轻度延迟型低温冷害高发区为黑龙江省南部、辽宁省北部地区;中度延迟型低温冷害高发区为内蒙古东四盟、吉林省北部;重度延迟型低温冷害高发区为内蒙古东四盟北部、黑龙江省东北部。对于障碍型低温冷害,轻度障碍型低温冷害高发区为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四盟北部;中度障碍型低温冷害高发区为内蒙古东四盟西北部、黑龙江省东北部、吉林省东南部;重度障碍型低温冷害高发区为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内蒙古东四盟西北部。轻度障碍型低温冷害与中度障碍型低温冷害发生较多。(3)将东北地区分为五个延迟型低温冷害气候风险区,分别为内蒙古北部地区的海拉尔、额尔古纳等地区为高风险区;内蒙古东四盟北部的小二沟、黑龙江北部的嫩江等县市为较高风险区;黑龙江省南部的肇源、黑龙江省东部的同江、内蒙古东四盟南部的岗子、东北部的扎兰屯等县市为中度风险区;辽宁省北部的新民、东南部的丹东等县市为较低风险区;辽宁省东南部的东港、西南部的兴城、绥中等县市为低风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