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教育管理研究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教育管理的研究是伴随着教育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换句话说,先有教育才能有对教育的管理,有了对教育的管理才能有对教育管理的研究。教育管理的研究目的就是探索教育管理中的客观规律。教育管理的研究在世界上各国的发展存在较大的水平差距。长期以来,美、英、澳在国际上被称为3大“教育管理大国”。《教育管理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JEA)是由澳大利亚教育管理委员会(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CEA,后更名为“澳大利亚教育领导委员会”,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CEL)于上世纪60年代创办。其创始人是澳大利亚的第一个教育管理教授William G. Walker。JEA是澳大利亚教育管理研究界的最具权威的杂志。它与美国的《教育管理季刊》(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英国的《教育管理与行政》(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并称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管理类核心期刊。本研究选取澳大利亚JEA为研究对象,搜集该杂志在2000-2004年(38-42期)以及2005-2009(43-47期)所刊载的澳大利亚教育管理研究的论文,结合论文的题目、关键词、内容摘要、目录及部分论文原文运用文献分析法,从论文类型、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对内容进行评述,以期深入了解2000-2009年以来JEA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并探索出澳大利亚教育管理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本研究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说明本研究的选题依据、文献综述、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对JEA论文类型的分析。主要是从实证研究、随笔、基本理论和概念三类对论文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JEA论文研究主题的分析。显示JEA2000-2004与2005-2009年间论文研究主题的分布和变化情况。第四部分,对JEA论文研究方法的分析。总结出JEA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第五部分,结论与启示。揭示澳大利亚在新世纪初教育管理研究的趋势,并通过对澳大利亚教育管理研究的论文类型、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的分析评述,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其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启示。以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为基准,坚持扬弃的态度,学习和借鉴澳大利亚的教育管理的经验或理论,积极吸收其中对我们有益的成分来引导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朝着一个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理论,找到适合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发展模式。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概述了有关压力容器开孔接管局部应力的研究现况,然后从实际需要出发,运用ANSYS软件对内压容器球形封头内伸式接管(受外压)的连接区应力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最后总结并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能否进行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能否掌握并应用知识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大学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源泉之一,大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继承人、集大成者和守望者。近年来草原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经过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背景下的众多民族和部落长期交互融合
随着人类物质水平的提高,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之后的又一种“健康杀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由
扎兰屯市位于呼伦贝尔市南部、大兴安岭东麓,毗邻黑龙江省和兴安盟,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市域大体为“七林二草一分田”格局,境内森林面积119万公顷,其中市属面积86万公顷,
为解决弱黏结煤用于炼焦配煤时所导致的配煤常规黏结性能指标胶质层指数、奥阿膨胀度及黏结指数难预测的问题,在选定基础配煤方案的基础上,添加大同弱黏结煤,研究了大同弱黏
书院是中国独特的教育遗产,它历时千余载,其制度完备、成就辉煌、影响深远.循历史的脉络,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大源头,是研究高等教育史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书院教育与当
近日,北京出版社寄赠我一本最近出版的傅熹年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它是“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一种.傅先生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著名专家,从事这项研究已有六十余年
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一部具体、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簿”。城市的价值在于文化。城市的历史建筑、空间形态、环境特色是其文化价值最直观、生动的写照。随着中国城市化
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破坏环境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自然灾害日渐严重,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