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白虎摇头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优化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SH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白虎摇头组)30例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取穴:肩髎,肩髃,曲池,合谷,后溪,外关。治疗组中肩髎、肩髃、曲池及合谷穴采用白虎摇头针法针刺,其它腧穴采用平补平泻法;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所有腧穴。两组病人均每日治疗1次,留针50min,连续治疗2周后,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化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及肿胀程度进行疗效评定,将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治疗结束时共脱落3例,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完成整个研究过程,进入数据分析。结果:1.两周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增加(P<0.01);2.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肿胀程度评分比较,均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与疗前的差值,组间比较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与疗前的差值,组间比较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白虎摇头组)愈显率为65.52%(19/29),优于对照组的28.57%(8/28),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白虎摇头针法可有效改善SHS病人患肢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患肢肿胀症状。2.白虎摇头针法治疗SHS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