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转Bt基因抗虫棉的大量种植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在间作棉田和土壤肥力较高棉田,由于常施较多的肥料,棉花疯长,棉株较高而松散,叶茂色深,较迟熟,生物产量较高,但经济产量偏低。鸡脚叶形(Okra叶形)棉花与正常叶形棉花杂交所获得的F1杂交种,其叶形处鸡脚叶形与正常叶形的中间类型,即:中鸡脚叶形(Semi-Okra叶形),表现为通风透光好、耐肥不徒长、早熟、烂铃少、抗虫等的特性,有利于杂种优势充分表达。 为探讨鸡脚叶标记的三系杂交棉杂种优势的机理,以超鸡脚叶、鸡脚叶和正常叶棉花不育系及其恢复系为亲本材料,按照NC Ⅱ交配设计,配制5种不同叶形的24个杂种,采用两年三次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考察了24个杂种在两年间的杂种表现和杂种优势。对各叶形杂种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从光合生理方面来探讨其产生杂种优势的原因。利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从DNA水平上对杂种优势进行了预测。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了棉花杂种与亲本结铃期功能叶片的基因表达差异,对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与基因表达差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1.利用鸡脚叶标记的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生产杂交棉种子,是一种可行的和经济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省去人工去雄,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根据鸡脚叶标记性状有无,在的不育系和恢复系的混合播种田里,可区分不育系株上的杂交种子与恢复系株上的自交种子,提高制种产量。利用鸡脚叶作为标记性状,每公顷制种田的制种产量,混合种植在A∶R为3∶1时达到最大,为1323.89kg,间隔种植在A∶R为1∶1时达到最大,为1146.39kg,即此时每公顷制种田的制种产量混合种植比间隔种植提高了15.48%。 2.超鸡脚叶、鸡脚叶、中鸡脚叶、大鸡脚叶和正常叶5类杂种的生育期依次随叶面积系数增加而延长,中鸡脚叶杂种因具有适中的生育期和叶面积系数,产量和光合作用性状的综合表现最好。不同时期光合指标测定的结果表明,中鸡脚叶杂种除了生育后期Pn(净光合速率)、Gs(气孔导度)和Tr(蒸腾速率)稍低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中杂29)外,其它时期Pn、Gs和Tr高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且Ci(胞间CO2浓度)低于正常叶杂种。中鸡脚叶杂种上、中、下三层Pn和Gs高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研究认为中鸡脚形杂种具有良好的光合作用特性,对于产量和品质优势的表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10亲本(不育系和恢复系)间的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为0.1507-0.2683,平均0.2235;表型遗传距离2.9794-6.7246,平均4.9609;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5939,达显著相关水平。 在性状表现上,表型遗传距离和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F1产量性状表现呈正相关。其中,表型遗传距离与F1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铃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尤其,与F1单株铃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是,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F1产量性状表现之间的相关不显著。表型遗传距离和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F1的Pn、Gs、Tr和LAI呈正相关,而与F1杂种Ci呈负相关。其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