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益肾活血泻浊方对慢性肾脏病3-5期,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瘀血浊毒证患者血浆NT-proBNP、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探讨益肾活血泻浊方对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临床症状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改善情况及作用机理,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1.资料来源:选取2017.10-2019.10于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病人,应符合慢性肾脏病3-5期的临床诊断,且中医辩证分型属于脾肾两虚、瘀血浊毒证,经排除后最终纳入60例,按随机数表分为2组进行治疗。2.治疗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都予以降压、降脂、降糖、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益肾活血泻浊方中药汤剂口服,方药以桃红四物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而来,组成如下: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生地15g,川芎10g,赤芍10g,党参15g,黄芪30g,山药15g,泽泻10g,杜仲10g,续断15g,仙灵脾15g,熟军10g,饭后温服,每日早晚2次,每次150ml。疗程为21天。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预估肾小球滤过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FIB)、血浆NT-proBNP、D二聚体、C反应蛋白,血压及中医症状积分,并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心电图,以评价益肾活血泻浊方对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疗效的安全性。4.收集数据并整理,统计数据后采用SPSS21.0进行分析,实验数据用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同一组中治疗前后的疗效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的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从中医证候积分来看,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具有一定疗效。两组组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从中医证候疗效来看,治疗组治疗后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体有效率为83%;对照组治疗后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体有效率70%。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前后两组的主要中医症状来看,组内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腰酸腰痛、恶心呕吐、面色晦暗、肢体困重、心悸、气短的症状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从临床综合有效率来看,治疗组治疗后显效8例,有效17例,稳定3例,无效2例,总体有效率83.3%;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15例,稳定10例,无效2例,总体有效率60%。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从肾功能相关检查指标来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Scr)、血尿酸(UA)、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素氮(BUN)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从其他生化指标来看,治疗前两组患者Hb、ALB、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从心肺功能和炎性指标来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D-Dimer、Fib、CRP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从血压来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相比,收缩压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该研究纳入的60例患者,在为期3周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心电图、血常规、肝功能、尿常规、粪常规在内的安全性指标的异常变化,未出现服药后不良反应。结论:“益肾活血泻浊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的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倦怠乏力、肢体困重、心悸气短等中医症状;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降低患者的血肌酐、血尿酸,提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Fib及CRP的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降低肾脏的局部炎性反应,这可能是从“益肾活血泻浊方”方药的有效成分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减少循环阻力,缓解左室容量负荷方面发挥作用的,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益肾活血泻浊方”对于机体改善心肾功能、增强免疫力、缓解局部炎症反应作用确切,其降低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可能是缓解CKD心衰症状的机制,且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