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对于农村资源保护、经济发展以及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对于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影响,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可以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农民群体的环境自治意识,还可以提升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使其更高效地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完整的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同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缓解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化乡村治理结构、创新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步伐,因此如何合理地进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解决目前存在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阻碍,同时正确处理在农村环境保护过程中各个主体间的关系,成为当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在"九五"期间就开始关注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并逐步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和保护方法,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地形多样,污染来源较为复杂,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涉及面比较广泛,因此在环境治理方面,仅仅由各级、各地政府进行主导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治理体系还应该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农民群体等等众多组成部分,只有将各方的力量进行组织和配合,才能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效率。本文从公共治理的视角切入并进行相关研究,在农村环境共同治理的背景下,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分析,总结出目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各个主体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以期对地方政府解决相关环境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笔者对目前农村环境治理的情况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和统计,发现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着政府环境责任落实不到位、企业环保执行动力不足、非政府组织参与程度与渠道有限、农民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保等问题。笔者运用公共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工具,深入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相关原因: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缺少相关的绿色评价机制,妨碍了环境责任的落实,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其责任意识不强,企业往往不能很好地践行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从非政府组织的角度来看,其自身能力有限,且发展环境是较为滞后的,这严重影响了其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从农民自身角度来看,农民本身的综合素养不高,同时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其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无法正确地进行环境自治和环境监督。因此,要想解决在农村生态环境公共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农村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采取对应的措施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公共治理水平,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不同的治理主体,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政府要完善政府绿色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合理确定各主体权责范围等措施来促进政府的环境责任落实,达到对环境治理总体情况的全局把握;对于企业,则需要注重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完善企业内部环保奖惩机制,积极接受社会监督;非政府组织方面,需要加强NGO组织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同时提高其自身融资能力,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积极探索与政府合作的新模式;农民群体方面,需要努力转变自身的传统思维模式,积极接受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同时注重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产业。与此同时,要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多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利共贏体系,调动多方参与,集合多主体的力量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诸多复杂原因造成了当前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要彻底地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需要调动基层政府、农村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农民群体等多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详细阐述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共同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以期对政府和社会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