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以顺铂为代表的化疗是肺癌目前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以顺铂为代表的常规化疗药物存在特异性差、剂量依赖性强等弱点,使得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提高肺癌化疗效果的办法。方法:首先,我们系统性回顾分析美国麻省总医院胸外科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间IIIA期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比较使用过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的患者与未使用过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的患者之间是否存在预后差异,以及相关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其次,我们在细胞实验中,选择常规用于肺癌研究的12种人组织来源的肺癌细胞系及1种鼠来源的肺癌细胞系,依据上皮特性及间质特性常规标志物的蛋白及相关的RNA表达水平将12种人肺癌细胞分为上皮特性(Epithelial,E)、次级上皮特性(intermediate E,iE)、次级间质特性(intermediate M,iM)、间质特性(Mesenchymal,M)四种亚型,每种亚型肺癌细胞系选择一株具有代表性的细胞系作为细胞实验的研究对象。最终确定的细胞系为人肺癌细胞H441(E)、H358(iE)、H1299(iM)、SW1573(M)及小鼠肺癌细胞TC-1。我们用检测肺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及肺癌细胞系(免疫荧光)中AT1R的表达,用Ang II、氯沙坦、顺铂单独刺激肺癌细胞及氯沙坦和顺铂联合刺激肺癌细胞,MTT实验检测各细胞的增殖变化,Western blot及RT-qPCR分别检测关键指标的蛋白及RNA变化水平。我们也通过划痕实验检测不同浓度氯沙坦对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我们进一步用SW1573注入Sprague-Dawley大鼠肺部组织构建3D肺癌模型,单独及联合采用氯沙坦、顺铂刺激3D肺癌模型,检测SW1573细胞的生物活性,并采用Western blot及RT-qPCR分别检测关键指标的蛋白及RNA变化水平。最后我们用SW1573肺癌细胞接种裸鼠、TC-1肺癌细胞接种C57BL/6小鼠构建小鼠肺癌模型,记录小鼠接种肿瘤细胞后的肿瘤体积变化、小鼠体重变化及最终处死后小鼠肿瘤的体积和重量,对比各组之间的差别,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EMT标志物蛋白的表达,并采用Western blot及RT-qPCR分别检测关键指标的蛋白及RNA变化趋势。结果:我们发现使用氯沙坦的IIIA期肺癌患者预后更好。我们选择的4个人肺癌细胞及1个鼠肺癌细胞均表达AT1R。Ang II、氯沙坦、顺铂均能单独抑制肺癌增殖,更重要的是联合氯沙坦及顺铂对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单独使用氯沙坦或顺铂。氯沙坦也可显著抑制肺癌细胞迁移。3D肺癌模型结果与常规细胞实验结果一致。在小鼠肺癌模型中我们发现单独使用氯沙坦对肿瘤进展的抑制作用较微弱,但是联合氯沙坦和顺铂比单独使用两者更能显著抑制肿瘤进展,表现为肿瘤体积更小、质量更轻。在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中,我们采用Western blot及RT-qPCR检测关键指标变化趋势发现,氯沙坦能上调Ecadherin的表达,并下调Vimentin、IL-6、AKT、P-AKT、Stat3、P-Stat3、PDL1、Zeb1等的表达水平。结论:氯沙坦能抑制肺癌进展,并显著提高顺铂对肺癌的治疗效果,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以及IL-6、AKT、PD-L1信号通路的下调。本研究将为提高肺癌常规化疗的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