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和印度被认为是21世纪两个最大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两国经贸不断显示互补性,但同时印度却是对华提出反倾销诉讼案最多的国家,且涉案金额庞大。目前针对中印贸易关系进行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经济、国际法律和国际关系领域,背后的话语现象和力量却往往被忽略了。本研究以媒体报道为语料,对中印两国贸易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找出在各历史时期贸易纠纷事件背后不同的声音,进而通过分析“印度对华丝绸反倾销一案”过程的话语变迁,对中印贸易纠纷话语进行解构。
借助文化话语学的理论体系,本研究详细分析了中印贸易纠纷中参与的社会行为主体、话语传播途径及双方论辩围绕的话语主题并揭露了话语双方言语隐藏含义,发现目前在应对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时,中方的话语体系呈现如下特点:(1)在中印贸易纠纷的表象下隐藏着一个受经济、语言、传播、历史、文化、公共舆论以及国际关系影响的多维度话语现象。中印贸易争端的本质是国家关系、经济利益和话语权争夺的三重博弈;(2)政府对中印贸易关系的关注程度逐步上升,但仍不及对中欧、中美贸易关系的重视程度,且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官方对反倾销案件的态度并不强硬;(3)在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案中,中方企业反抗和辩驳的声音在很多场合中缺失,呈现出集体应诉率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胜诉的期望值不高等话语特点;(4)中方企业在国际媒体上的发言体现出其深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的价值体系、哲学理念、处事信仰和行为模式,但这一文化背景因素没有被印方完全、合理地理解;(5)语言障碍成为中方企业声音无法传达出去的一个重要壁垒,各式各样的报道大都以中文居多,使得印方无法直接获知中国企业的生产情况和面临的应诉困难;(6)相对于求和、示弱的言语策略,中方企业更应该收集证据、积极沟通,以获取诉讼的主动权。这对其他应对国际反倾销案的企业也有借鉴意义;(7)新媒体的大众传播取向,如社交网络网站(微博等),在未来可以被中国中小企业作为表达意见、陈列证据以及获取舆论支持的一个良好平台与途径。
媒体报道里中方在中印贸易纠纷中的话语策略与其文化历史渊源相互作用,具体体现在中方委婉的言语方式、以退为进的博弈策略、以和为贵的谈判目的、“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的儒家信念,以及政府在处理中印贸易问题时对中印政治关系的关切考虑,因此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中印贸易纠纷的文化、政治、历史和社会综合环境,以解读双方复杂的话语模式背后深刻的价值取向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