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为英国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最后完成阶段。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社会急剧变化,产生了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贫民救济、公共卫生和劳资纠纷等等。而人口的迅猛增长,特别是新生儿童的大量出现,则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初等教育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这一问题日益严峻地摆在了人们面前。19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对初等教育基本上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此阶段初等教育主要由社会来提供,自愿捐助学校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一方面教化了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减少和防止了社会混乱,降低了儿童犯罪率。但自愿捐助学校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大都是以传播宗教知识为主,慈善性、宗教性浓厚,缺乏实践;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设施缺失,卫生条件差;师资缺乏,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素质较差;学生的入学率、出勤率低,转学现象普遍,在校学习时间没有保障,等等。可见,与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相比,初等教育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不同步性”。原因何在呢?结合这一时期英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具体情况来考察,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英国城市人口剧增,大量新生儿童出现,导致教育设施的不足;童工大量出现,并成为工业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致使初等教育主要对象的数量明显扩大;统治阶级、教会、工厂主,还是贫困儿童父母多半对国家干预初等教育持抵制态度,导致初等教育缺乏有效的社会调控;初等教育的发展受当时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制约。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新发明层出不穷,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为初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19世纪下半叶,倡导初等教育改革的力量逐步增强,其中工人阶级发挥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他们渴望子女能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处理社会事务的理念也有所转变,从自由放任逐渐转变为适度干预。在初等教育问题上,政府干预手段日益多样化,通过教育拨款、行政立法、设置机构、社会调查、师资培训等手段积极进行干预,使初等教育逐步步入正轨。最终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英国政府于1870年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初等教育法》颁布后,尽管政府活动出现了不该有的盲目行为,对自愿捐助学校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但用历史的眼光看,该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初等教育经过漫长的社会捐助办学后,教会对初等教育的垄断被彻底打破,公立初等教育体系正式得以确立。无疑,这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此后,英国政府又相继于1876年、1880年和1891年颁布了《桑登法》、《芒代拉法》和《免费初等教育法》,基本实现了义务的、免费的初等教育,并最终于1918年完全实现了国民义务的、免费的初等教育。纵观近百年英国初等教育的变化、发展,特别是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过程,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自“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已经学会了用妥协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而且运用得愈来愈纯熟。整个国家寻求的是一种稳妥的变革,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对英国政府而言,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