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试图从探索食管癌发病危险因素出发,结合其多病因性、隐匿性、地区差异性等特点和分子肿瘤学研究成果,探讨适宜的食管癌早期筛选方案和综合预防途径.第一部分:中国不同地域食管癌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结论:吸烟、饮酒、食用热烫饮食、食用酸菜、精神创伤史、食管癌家族史是中国食管癌北方高发区的危险因素,表现为中度危险性,而常食水果具有低度保护作用;文化程度高是南方高发区食管癌发病的低度保护因子,饮茶表现为中度保护作用,进食快和进食无规律表现为中度危险性,其他因素与北方高发区类似;非高发区开展的食管癌研究较少,吸烟表现为中度危险性.该次meta分析结果说明:无论在北方高发区还是南方高发区,各危险因素或保护性因素表现强度差别不大,没有明显的主导因子,说明食管癌是多因素、多途径、多阶段相互作用的结果,现阶段针对病因学开展一级预防可能非常困难,而以高危人群为基本防治对象的筛查和监测非常迫切和重要,应该在定期筛查和监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生活行为特点,实施综合干预措施.第二部分:非高发区武汉地区食管癌危险因素的1:1病例对照研究;结论:武汉地区食管癌发病危险因素与高发区不全相同:农民是该地区食管癌发病的高危险人群;饮食因素在该地区食管癌发病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包括不同的食物种类和饮食习惯,既有高致病作用的饮食因子,又存在高保护作用的饮食因子;烟龄长是该地区食管癌发病的较为重要的因素.食管癌的三级预防应纳入当地慢性病综合防治计划,结合本地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第三部分:食管癌早期分子标志物的SROC分析;结论:虽然血清P53抗体被认为是食管癌筛查很有应用前景的指标,但该次SROC分析结果表明其对食管癌诊断的准确度不高,灵敏度与特异度均偏低,可能与检测方法有关.病理组织P53的准确度高于血清P53抗体,LSAB法稍高于S_P法、LSAB法、S_P法和ABC法三种方法合并资料的结果与单独的LSAB法、S_P法的结果类似,但是因为病理组织取材不方便,拒绝率高,实际的应用推广比较困难.其他如端粒酶、PCNA、P16、GST-л尚无完整资料进行SROC分析,但针对OR值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与食管癌发病的关系密切,是潜在的可能标记物.总之,目前发现的食管癌早期发病相关标记物准确度均不理想,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尤其需要在规模人群的前瞻性研究中进一步验证其应用价值.第四部分: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模型及筛查效果评价的模拟研究;结论:高危人群基础上的食管癌内镜筛查成本效果比增大,应根据高危评分和内镜筛查结果对不同状态的人群实施定期筛查和长期监测.第五部分:基于社区的食管癌综合预防模式探讨;该部分从社区的基本含义与社区卫生服务、食管癌高危人群的定位与高危人群的筛查、社区食管癌监测系统与社区疾病监测体系、健康教育与食管癌一级预防、社区食管癌综合防治体系的基本工作流程等方面论述了食管癌社区综合防治的方法和措施,强调要以高危人群定位和定期筛查、监测为基本手段,结合健康教育全面开展食管癌综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