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视角下的《论语》英译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且《论语》英译多年来一直是典籍英译的研究热点。截至目前已有近约六十本《论语》英译全译本或节译本,国内外相关翻译研究约为一百篇/部左右。然而纵观国内外的《论语》英译研究,国外对于《论语》英译的研究多为书评,而国内大多集中在个案篇章研究、对比研究以及具体词汇研究。无论是在个案篇章研究还是对比研究亦或是具体词汇研究中,学者们对《论语》英译的研究多是从西方的语言学或者翻译学角度出发开展,然而《论语》作为一部中国儒家典籍代表,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因此,无论从时间或是文化背景上看,西方当代的语言学或翻译学都不一定能够对《论语》英译研究中的某些现象做出准确的解释,而训诂学“作为研究中国民族文化的工具学科”,却也并未被很好地应用于典籍英译从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从训诂学的视角研究《论语》英译成果极少,而且很不深入,亟需加强。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目标,从训诂学视角来研究《论语》及其英译的实属不多。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与典籍英译相结合时,首先,将有助于大幅提高和增加译本的说服力与可信度;其次,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和研究典籍英译中的学术问题,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译学理论;此外,训诂学是植根于中国文化与学术土壤的一门科学,符合我国学术研究尤其是典籍英译研究实际,运用训诂学从事典籍英译研究,无疑有助于增强我国翻译界研究的理论自信与学术创新。本文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出发,以中国文化典籍《论语》英译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翻译大家辜鸿铭、韦利与刘殿爵三位先生的《论语》英译本,从中西对比、近现代对比的角度来分析,并结合了典籍英译与训诂学相关理论,以开拓一个较为新颖的典籍英译实践与研究视角,旨在研究长期以来制约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的理解问题,为典籍英译批评与赏析提供新思路,为增加译本的说服力与可信度提供新方向,保证准确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本次研究中,作者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归纳整理了三个译本中译者运用训诂学相关理论之处,并进行了单个译本内和多个译本间的横、纵向对比。通过研究,本文作者认为训诂学与典籍英译的结合大致应分为两类,一类是训诂学与典籍英译实践相结合,一类是训诂学与典籍英译批评相结合。继而作者在文章中利用《论语》及其英译译例详细阐述了其与英译实践和批评的具体结合方式,总结出了在《论语》英译实践与译本批评过程中可取的训诂方法,以期为《论语》英译的翻译及译本评价过程提供有益借鉴。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化疗致重度骨髓抑制患者治疗过程中用药监护策略。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舌癌患者应用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后重度骨髓抑制的治疗全程,对升白细胞、升血
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自制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对其消极情绪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其消极情绪及生活事件的总体状况,探明不同生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