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中银铁路风沙灾害治理措施及防护体系建立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lanyunb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中银铁路穿越毛乌素沙地西南缘,沿线分布有高大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沙地,降水相对较少,蒸发强烈,风沙活动频繁且剧烈。太中银铁路在开工建设末期及开通运营之初即遭受了较严重的风沙灾害,亟待治理。太中银铁路穿越风沙灾害的区段年平均气温7.2℃左右,年平均降水量280mm左右,全年降水的75%集中出现在7、8月份;沿线年平均风速2.8m/s,起沙风速4.46m/s,年平均大风天气49.8d。太中银铁路沿线在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近处沙源、远处沙源、农田沙源、高大流动沙丘、平坦流沙地等沙源形式,危害线路运营安全的主要形式为掩埋防护栏、线路积沙、掩埋排水沟等。太中银铁路沿线沙粒粒径在0.075mm—0.25mm之间,在气流中以跃移为主;干沙层厚度在3.8cm—20cm间变化;东南风对线路的危害较大。太中银铁路沿线气流中的沙物质主要分布在距松散沙面0—10cm的高度范围内;流动沙丘在双主导风向作用下呈往复运动,总体向线路方向逼近,移动速度在0.5cm/d—3.44cm/d之间。太中银铁路沿线以ES、ESS、S三个风向的输沙量最大,应对此三个风向重点防御。针对太中银铁路沿线风沙流活动特点,采用Fluent软件及现场建立试验带的方法研究沿线风沙灾害区段的防护与治理措施。通过Fluent软件模拟分析,太中银铁路沿线复式阻沙栅栏的最优高度为1m,最优疏透度为35%—45%。在太中银铁路沿线建立了半隐蔽式草方格沙障试验带、尼龙格状防沙网试验带及植物固沙试验带并实地监测各种固沙试验带的防风固沙效果,监测结果表明,各种固沙措施试验带均能有效地达到降低风速、固定流沙的预期效果;针对阻沙措施试验带及各固沙措施试验带出现的问题,在太中银铁路梅花井段建立了四种固阻结合试验带,通过实地监测发现,由草方格沙障固沙带与紧密型复式阻沙栅栏形成的沙障紧密式固阻结合带及由尼龙格状防沙网与紧密型复式阻沙栅栏形成的格网紧密式固阻结合带的防风固沙效果较好。针对太中银铁路沿线部分风沙灾害区段沙丘高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在梅花井段沿线实施了四种高大流动沙丘治理措施试验,其中固沙措施与阻沙措施结合的治理方式效果较好。在太中银铁路沿线依据各风沙灾害区段的特点,分别建立了植物单一防护体系、工程单一防护体系及综合防护体系等风沙灾害防护体系,对太中银铁路的安全运营及沿线风沙灾害起到了有效的防护与治理作用。
其他文献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理解创业的概念和青年创业的时代使命,政府部门如何更好地推进青年创业,这些问题是
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数据分析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广泛,比如在生物学的微阵列数据,金融学的股票市场分析,无线通讯网络等新兴领域中,都对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其特点决定了政府参与的必然性。税收作为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
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进行管理过程中的最重要部分,这不仅仅体现着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对于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一定影响。所以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对企
生产型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位置,现阶段又多属非核心地位,不是供应链社会责任的主导企业。生产型企业的供应链社会责任风险主要源自上游企业(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分包
近年来,恐惧情绪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所关注,当恐惧产生时,常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往往会导致或促使躯体疾病的发生,恐惧情绪还可能引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恐惧除了颤抖,抽搐等外化的表现,其实根本上是大脑对于外界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因此,针对正常个体的恐惧情绪脑电的分析,能够让我们充分了解恐惧情绪的脑电波特性,预防各类恐惧症的发生。本文关于恐惧情绪分级脑电的特征值研究重要主要工作如下:(1)本实验
智能变电站由于其特有的光纤通信特点,其继电保护隐性故障呈现出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独有特征。本文对智能变电站中由于二次设备故障引起的隐性故障进行了分类,分别是二次设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ICU患者去除鼻前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的效果。方法:将200例ICU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各50例,A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鼻腔不予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人民性、民族性、包容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先进的理论品格。充分领会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6种(N1N6)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处理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植株氮素积累、转运、氮素利用及子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硝态氮时玉米的养分吸收、氮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