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股权激励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股权激励成为了美国企业盛行的一种报酬方式,在90年代末期达到高潮。股权激励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的“山西票号”,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我国股权激励开始步入正轨,2006年也被称为“中国股权激励元年”。股权激励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看到它完善企业股权结构,促进企业强化公司治理的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不能盲目迷信它的作用而忽视了它的负面效应。 本文在梳理了我国股权激励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截止2011年12月31日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归纳总结了包括激励数量、激励标的物、激励方式、有效期、期权行权条件等方面的特征。进一步选取伊利集团股权激励历史作为案例研究,从2003年轰动全国的MBO事件到2006年开始的新一轮股权激励,伊利集团一直热衷于对高管层进行股权激励,本文侧重对其股权激励计划合规合理性、会计处理影响和激励效果进行剖析,由此来构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案例分析的框架和思路,探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一个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必定是建立在完备健全的法律环境和会计环境之中,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股权激励各项要素之后设计出来的。虽然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已经建立起了股权激励制度,但是由于我国股权激励制度正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因此在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决策、股权激励计划设计以及对于股权激励费用的会计处理等方面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上市公司的共同努力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