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景观的塑造--以抖音APP上的农村题材短视频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re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媒介的狂轰乱炸下,世界就是一副无处不在的景观,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为农村生活的景观塑造提供了新的载体。农村短视频一时间占据了各大媒介平台。
  本文以抖音平台上农村题材短视频的生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法与田野观察法剖析农村题材短视频创作者的短视频内容生产,探究生产者幕后的题材选择、内容拍摄、后期剪辑等生产过程,研究发现抖音短视频中呈现的农村生活是创作者通过各种生产手段塑造的农村生活景观,并非为现实农村生活的写照,主要呈现为田园式的美好农村与落后衰败的农村生活两大农村景观。论文进一步对他们塑造此类景观的原因做了探讨,研究发现,生产者为了塑造他者眼中的农村生活,迎合他者的喜好,吸引他者的注意力,最终获取“眼球经济”是农村生活景观呈现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
  绪论,提出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指出研究的意义,并对相关主题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找到研究的逻辑起点,阐释研究方法。
  第一章“抖音平台农村题材短视频的生产者分析”研究农村短视频生产的身份背景、现实生活、文化水平等情况进行剖析,探究生产者的社会因素对农村短视频景观生产的直接影响。
  第二章“农村题材短视频的内容生产”,笔者阐释内容生产的过程与本质,及在此基础上对短视频的内容生产的基本模式、内容生产的特征两方面内容。
  第三章“农村题材短视频的景观塑造”笔者对抖音平台上生产的农村生活景观进行解读,发现短视频平台中农村生活景观化、幻象化,生产者刻意塑造的希冀吸引观众眼球的虚假农村生活,一方面是刻意向观众呈现田园式、自给自足式、世外桃源式的美丽的农村生活;另一方面刻意传播苦难与辛酸的衰败的落后农村生活,在短视频生产过程中生产用户投入巨大、利用道具、后期、控制生产时间、创建人设等方式来塑造农村生活景观。
  第四章“塑造景观的原因”研究农村生产者拍摄短视频目的,以此研究得出农村景观塑造的原因,内容生产者为了追寻“眼球经济’而塑造的农村生活景观。
  结语,抖音短视频中呈现的农村生活,是由生产者处处包装、经营,吸引大众注意力、控制大众闲暇时间,塑造的幻象化、虚假化的农村生活景观。
  
其他文献
美国喧嚣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因其繁荣的经济,思想的解放和工业产品的普及,被称为二十世纪前半叶最繁华的时代,也是实现美国梦的好时代。但繁华背后涌动的是,加剧的阶级分化、严重的种族问题、稳固的父权制和冲突的价值观。这些潜藏的问题,使得爵士时代的美国梦成为口头承诺,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菲茨杰拉德被称为爵士时代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曾被文学界喻为爵士时代最成功的作品;它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
学位
财经新闻受到了语言研究者的关注因其可以为投资信息集提供非量化的信息。许多语言学者研究了财经新闻的高频词汇并考察了这些文本的文体特征。但是,大部分研究关注的是单个词汇,如报道性动词以及表示市场价值变化的动词。语法型式(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作为研究各体裁语言特征的有效方法(如Biberet al.,1999;Groom,2005),却很少被应用于文体研究中。因此,本文分析的财经新闻的文体特征是基于对词
学位
词块指一种多词组合,其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学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词块在学术语篇中被高频使用。近年来,运用词块分析法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涉及教学法、体裁、和学科差异方面的探讨。然而,就体裁而言,仅少数前人研究关注财经类文本。此外,对于相近学科间词块差异的研究也较少。  据此,本文旨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上,对财经类学科,即金融和会计学科学术论文中的词块进行研究。  本研究自建三个语料库: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批判性社会分析的一个分支,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批评话语分析最早由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lower提出,它不仅关注语篇层面,更注重话语建构的社会层面分析,以揭示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并阐释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本文所选择的语篇为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因为高校校长的话语与政治话语没有紧密关联,所以权力关系在本文不会做过多赘述。  本文以中美大学
以往,纯语言(口头或书面)是构建意义的主要途径,也是传统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交流和互动愈加依赖多媒体技术。在很多时候,图像、声音和颜色等符号资源在意义建构中扮演的角色甚至比语言还重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除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资源在话语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重视,所以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在西方发展起来。它颠覆了只以文本为分析对象的传统话语分析,将其他曾被视
以往人称代词的显化翻译研究多局限于文学翻译(Wang&Hu,2008;Huang,2008)。以Blum-Kulka的显化假设为理论框架,本文探究了人称代词在政治文本中的翻译,主要选取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以及美国国情咨文作为研究语料。本文选取并统计了所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并进行了语际对比(汉语:英语)和语内对比(翻译英语:原创英语)。  基于显化假说的比较分析,本文有以下发现:首先,本
学位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特别是剧本享誉世界,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影视作品。该论文将以女性主义的交换理论、地位期望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角度分析改编动画片《吉诺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人物塑造,他们分别是朱丽叶、纳内特、吉诺密欧与帕里斯。四个角色与莎士比亚原版剧本中的人物相比有很大的改动,四个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行
学位
译者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参与者。译者作为翻译文化的构建者,其地位与作用长期以来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翻译的主体及译者的主体性研究相对薄弱,结果导致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和对译者主体性的压制。本文首先对译者文化地位边缘化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指出近年来随着翻译中的文化转向以及解构主义理论的兴起,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得以凸显。并从翻译过程,翻译的目的性,原作与译作的关系,翻译的互文性,以及翻译的主
学位
本研究考察了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自我概念与其外语学习成败归因之间的关系,依据归因理论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积极和消极的英语自我概念进行了归因分析。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大多数人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不同程度的失败和挫折,如何看待这些失败和挫折本身以及把它们归于什么原因等,对于学习者的自我感知和认识及其随后的英语学习均有重大影响。虽然研究者们对英语自我概念及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已作过大量的实证性研究,但是
学位
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强化文化认知、激起文化情感,建构文化认同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借助大众传媒缓解文化认同危机是现今阶段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通过电视符号呈现文化记忆来表达和建构文化认同,本文以央视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为例,利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节目内容和受众对节目的评价,探求大众传媒建构文化
学位